烏克蘭戰爭打了幾年,越打越多奇葩戰術和武器出現:俄烏雙方都在不約而同采用摩托車前往戰線作戰—摩托車廠家大發橫財!可是,在高強度、高烈度的烏克蘭戰場使用摩托車機動,豈不是送人頭嗎?其實,這是烏克蘭戰場上性價比最高的機械化作戰模式了—體現出俄烏雙方在后勤、野戰防空、車輛防護、電磁防護/打擊等方面諸多漏洞:
俄軍重型合成營官兵采用摩托車機動主要在俄烏戰場上,大量簡易自殺式無人機改變戰場形態。這些無人機輕易克服地球曲率帶來的視線阻擋,在第一時間發現敵方集結的大部隊和高價值目標并發起實時打擊。俄軍缺乏雷達探測精度高、越野通過能力強、短時間內發射彈雨的自行防空系統,也沒有豐富的反無人機干擾系統或反無人機激光武器,難以有效應對無人機的威脅;傳統裝甲車在面對無人機攻擊時生存能力較低。一輛步兵戰車或裝甲運兵車通常能搭載一個班的步兵,一旦被簡易自殺式無人機摧毀,車內步兵往往也會傷亡慘重。而摩托車越野性不差,適合短距離快速機動,且因載員只有1至2人,即使部分摩托車和士兵陣亡,也不至于出現“被一鍋端”的情況,能降低無人機攻擊造成的損失;
其實說到底,俄羅斯后勤和生產能力達到盡頭:無法滿足前線戰爭需求!否則的話,朝鮮老舊軍火不會如此受到它的歡迎!
由于無人機的廣泛使用,俄軍難以在距離一線陣地后方約20至30公里的地方完成營級人員和裝備的隱蔽集結。使用摩托車可以化整為零,將部隊分散成小股力量,目標更小且更分散,增加了無人機的打擊難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因無法隱蔽集結而面臨的無人機威脅問題;
俄軍就連S-300/400防空陣地的近防火力都不足,更加別提前線防空網絡了—這也是俄軍向北約學習的報應吧:一味的精簡人員和裝備…所以,被逼無奈的俄軍前線官兵只好采用摩托車、電動滑板車等進行機動:它們在烏軍炮火下很危險,但是,總比被敵人一鍋端要強!
我軍高度關注烏克蘭戰爭,許多有益的經驗教訓正在被我軍積極消化:例如增加野戰電磁戰系統數量、提高裝甲車/坦克的防護和反無人機系統、提高戰場態勢感知能力等,但是,我軍卻沒有學習俄軍摩托車/電動滑板車機動戰術:為何如此呢?
按照俄羅斯合成營編制,中國人民解放軍重型旅合成營也是基礎戰術單位,它在三大系統的裝備數量、技術代差(雷達抗干擾、自動化火力、電子戰頻譜覆蓋)上已形成代際優勢,俄軍因經費短缺、裝備老化難以匹敵!
不過,俄軍在烏克蘭用大量損失換取了對抗北約制式無人機、電子戰系統的經驗(如用簡配電子戰設備誘騙“海馬斯”火箭彈),這種戰場適應力是中方短期內無法復制的。
但是,中方可通過高強度對抗演習(如朱日和)和實戰化部署驗證體系可靠性;俄軍若無法解決裝備產能和電子工業短板,差距將進一步拉大。
同時,中國合成營將防空、電子戰、反無人機深度融入“偵-控-打-評”鏈條,俄軍仍停留在“分散配屬、臨時加強”的蘇聯模式;
中方重型合成營屬防空連:
紅旗-17A防空導彈系統:6輛(射程15-20km,垂直發射、多目標交戰能力,抗干擾性強)。
09式雙35mm自行高炮:6門(配搜索/跟蹤雷達+光電系統,射速快、精度高,專克低空目標)。
便攜式防空導彈(前衛-2/18):每連12-18套(單兵操作,補充末端防空)。
625型彈炮合一系統(部分部隊):6.25mm速射炮+防空導彈,專打無人機/巡航導彈。
中國重型合成營可以獲得的支援能力:旅屬防空營提供紅旗-16中程防空導彈(射程40km)和HQ-7B近程防空,形成梯次攔截。
俄軍BTG合成營營屬防空排/連:
道爾-M2防空系統:2-4輛(射程12km,技術老舊,雷達抗干擾弱)。
鎧甲-S1彈炮合一系統:2-4輛(理論性能強,但烏克蘭實戰中暴露雷達易受干擾、反應慢、生存力低)。
“針-S”單兵防空導彈:少量配發(射程/抗干擾性弱于中方前衛-18)。
ZU-23-2高射機槍:常見補充(人工操作,效能有限)。
俄軍存在問題:裝備數量不足(常缺編30%-50%),老舊系統升級緩慢,電子對抗能力弱。
中方防空火力單元數量(導彈+高炮)約為俄軍2倍以上:紅旗-17A雷達性能、抗干擾能力碾壓道爾-M2;09式高炮自動化程度遠超鎧甲-S1。所以,中方多層防空體系(遠中近+軟硬殺傷)整合度更高。
中方配置營級電子戰分隊:
2-3輛專用電子戰車集成:通信干擾(跳頻、擴頻全頻段壓制);雷達干擾(針對火控雷達、無人機導航);光電對抗(干擾紅外/激光制導武器);反無人機電磁壓制模塊(定向干擾GPS/數據鏈);配備偵測定位系統,與旅級電子戰營(如SX-10重型干擾車)數據聯動;
俄軍配置營屬電子戰組(若有):1-2輛輕型電子戰車(如“杠桿-AV”基于虎式裝甲車),功能單一(主要為通信干擾);嚴重依賴旅級電子戰部隊(如“鮑里索格列布斯克-2”),但BTG合成營常缺乏配屬;單兵電子戰設備(如“捕狐器”反無人機槍)數量有限。
中方合成營營級電子戰裝備普及率100%,俄軍不足50%;中方設備數字化、多功能化領先一代。而且,俄軍在烏克蘭依賴臨時加強電子戰單位,營級自主電磁防御能力弱;每平方公里5-8個傳感器節點;
中方重型合成營體系化配置:
營屬雷達:小型相控陣雷達(探測低空小目標) + 光電偵察車(紅外/可見光跟蹤)。營級防空雷達(如紅旗-17A配套雷達)探測低空目標約20-30km;
旅級支援:SLC-2雷達(遠程探測) + 無人機預警網。
電子戰分隊定向干擾(壓制導航/通信)。
反無人機電磁槍(連/排/班級配發)。
激光武器(LW-30,試驗部署階段,功率30kW)。
指揮控制:反無人機作戰中心(旅-營級數據融合)。
俄軍重型BTG配置:
少量“向日葵”雷達(旅級配屬,BTG難及時獲得)。主要靠目視觀察+簡易無線電偵測。
單兵“捕狐器”干擾槍(效果有限,易被反制)。 旅級電子戰系統臨時支援(易被定位摧毀);鎧甲-S1/道爾攔截(成功率低,見烏克蘭戰例)。“柳葉刀”自殺無人機反制(需主動出擊,防御被動)。
中方建成“偵-擾-毀”閉環體系,俄軍依賴碎片化措施。中方激光武器、AI預警算法領先;俄軍仍處被動應對階段。
因此,中國重型合成營防空火力密度形成多層攔截,自動化高;營級電子戰水平可獨立作戰,全頻域壓制;信息化整合包括全域數據鏈,AI輔助決策—完全可以覆蓋營級進攻約8-15km縱深的戰區,何必犧牲官兵生命去駕駛摩托車搏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