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7月2日,一架隸屬于烏干達空軍、為非洲聯盟駐索馬里維和部隊執行任務的米-24軍用直升機,在摩加迪沙亞丁·阿代國際機場附近墜毀,造成5人死亡。飛行員、副駕駛和工程師雖生還,但遭受嚴重燒傷。盡管官方口徑將其歸為“例行戰斗護航任務中發生的不幸事故”,但這一突發事件,無論是在戰術意義上,還是在地區戰略博弈中,都不能被簡單地當作一次“飛行失敗”處理。它無聲地擊穿了非洲維和體系的薄弱現實,也暴露出非盟軍事機制在面對恐怖威脅與現實政治沖突中力有未逮的尷尬境地。
在國際新聞的邊角地帶,索馬里似乎永遠是那塊不被關注的戰地焦土。但在戰略博弈地圖上,它卻是非洲之角的要沖,也是大國角逐的灰色地帶。非洲聯盟自2007年啟動對索馬里的軍事干預以來,始終以維和為名,實則進行低烈度反恐作戰,其目標直指“青年黨”這一活躍在索馬里南部的極端主義武裝組織。然而十多年過去,青年黨不僅沒有被消滅,反而越打越強,屢屢發動襲擊甚至在摩加迪沙核心區制造爆炸,暴露出非盟維和行動日益疲軟且難以為繼。
此次軍機墜毀,恰逢非盟內部對維和戰略方向陷入嚴重分歧之際。烏干達作為維和主力之一,不斷在財政、物資和兵力上承受沉重負擔,而西非國家如尼日利亞則將更多資源投入國內安全防務。隨著非洲聯盟過渡使團(ATMIS)2024年后計劃逐步撤出索馬里,聯合國和西方國家對這片“失敗國家”的興趣迅速下降,索馬里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再次滑入無政府狀態。此次墜機事故無疑給原本就千瘡百孔的維和行動敲響喪鐘。
表面上看,這場事故似乎只是一起技術性墜毀,但結合索馬里當前的安全環境、青年黨不斷升級的襲擊手段、以及維和部隊的任務強度,事故背后的真實成因顯然遠不止于機械故障那么簡單。一個必須直視的問題是:非盟是否有足夠資源與能力維持一個在戰區高度活躍、武裝對抗頻繁的維和架構?更進一步說,所謂“戰斗護航任務”意味著直升機可能正處于前線支援或火力掩護任務之中,這就很難撇清其與青年黨武裝之間是否存在正面交火的可能性。一旦坐實為敵對火力擊落,事態性質將發生質變,非盟不僅要面對戰損,還必須重新審視其任務范圍、作戰規則以及政治授權。
與此同時,摩加迪沙機場延誤雖短暫恢復,但這一事件對地區航空安全的心理沖擊不容低估。軍用航空器出事并非首次,2020年聯合國包機在摩加迪沙被誤擊,2018年一架肯尼亞軍機因導航錯誤被擊落,類似的悲劇在非洲之角早已屢見不鮮。在一個戰亂不斷、反政府武裝密布、空域監管失控的國家,飛行事故永遠都是軍事態勢變化的直接信號。更何況,這不是一架民航機,而是一架明確執行戰斗任務的武裝直升機,其墜毀不可避免地與敵對勢力聯系在一起。
青年黨長期以來將非盟部隊視為外來占領力量,對其的襲擊不僅限于地面伏擊,也早已具備針對低空飛行目標的火力能力。從手工制造簡易爆炸裝置到使用肩扛式地空導彈,青年黨的作戰能力持續進化,國際社會卻對此缺乏系統性應對機制。非盟維和部隊雖名為“維和”,實則在執行反恐、清剿、護送等多元任務,處于一種高度危險的混合戰爭態勢。而在這樣的背景下,裝備落后、補給不足、情報碎片化、國際支援疲軟等問題,正使維和體系不斷趨于失效。
非盟軍機的墜毀不僅是一次人員與資源的損失,更是對非洲大陸維和模式的一次沉重反問。在沒有充足的財政支持、沒有統一作戰指揮、沒有政治后盾、沒有國際話語權的現實中,非洲國家用血肉之軀筑起的“維和防線”到底還能堅持多久?烏干達、布隆迪、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等國所派遣的士兵,不只是執行任務的工具,他們也是被困在國際體系“邊緣任務區”的沉默犧牲者。而西方世界除了在新聞通稿上表態“關注”,鮮有實際行動介入這場持續十余年的戰爭。
在當前全球秩序重構、強權轉移、中東局勢惡化、美中競爭加劇的格局下,非洲地區的戰略地位正被重新定義。但這種定義,不一定惠及索馬里。沒有石油、沒有礦產、沒有大國投資項目,它既不被美國優先保護,也不在中國的戰略走廊上。非盟維和任務從一開始就是一場無聲的“無人看守的戰爭”,只不過,這一次的墜機讓這個角落的槍聲傳到了國際媒體的鏡頭下。
真正的問題是,如果這場悲劇不能引起非盟對自身軍事體系結構性改革的警覺,如果這類事故的背后依然被草率歸為“技術故障”,那下一個墜毀的,不會只是直升機,而可能是非洲人民對區域和平的最后一點信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