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印度高鐵建設計劃第九次延期的消息在印度國內掀起軒然大波。令人咋舌的是,不少印度人將矛頭直指中國,聲稱遭到 “卡脖子”。這一指控讓中國網友一頭霧水 —— 畢竟當年印度高鐵招標時,可是毅然選擇了日本新干線,還在 2020 年后全力剔除中國供應商,如今這出 “甩鍋戲碼” 究竟從何而來?
盾構機風波:德國制造的 “中國彩蛋”
故事的導火索,是印度高鐵項目中三臺關鍵的盾構機。2020 年后,印度在高鐵建設中堅決拒絕中國供應商,號稱 “中國制造質量差”,轉頭選擇了德國海瑞克公司的 “高精尖” 產品。這三臺超大直徑盾構機每臺造價數億元,按計劃應于 2024 年 10 月運抵印度,卻遲遲停留在廣州港的倉庫里。
為何德國制造的設備會出現在中國?原來海瑞克公司接到訂單后,將生產任務放在了中國工廠。關于延誤原因,坊間猜測最多的是印度拖欠尾款 —— 要知道,盾構機屬于定制化設備,需根據實地地質條件定制技術指標,生產完成后幾乎無法轉賣。印度在此時拖欠貨款,試圖 “收貨后賴賬”,這波操作倒是很符合其過往 “商業習慣”。不過,印度國家高鐵公司與德國海瑞克均對具體情況三緘其口,只以 “保護客戶隱私” 為由搪塞。
偏偏在此時,中國收緊了稀土及軍民兩用物資管制,高性能永磁體、大功率電動機等赫然在列,相關產品出口需合規申報。這三臺尚未離港的盾構機,恰好需要走完復雜的合規流程。印度工商業部長戈亞爾急得跳腳,竟把責任甩給德國副總理哈貝克,威脅 “再這樣就不買德國貨”,得到的卻只是敷衍回應。于是,印度媒體順勢將矛頭轉向中國,上演了一出 “中國故意卡脖子” 的戲碼。
高鐵困局:從殖民遺產到 “畫餅大師”
印度對高鐵的執念由來已久。19 世紀英國殖民時期,印度就憑借鐵路里程數長期領先中國,直到 2007 年才被反超。如今面對人口密集、運力不足的現狀,建設高鐵網絡本是明智之舉 —— 論地形平緩程度與運輸需求,印度確實是適合發展高鐵的國家。
可惜,印度偏偏卡在了 “不會造” 這一步。不過,這難不倒印度人,他們祭出了 “祖傳三板斧”:第一步,用巨額訂單套住 “冤大頭”;第二步,要求轉移技術與產業鏈,提高印度本土生產占比;第三步,通過查稅、罰款等手段,空手套白狼般攫取全套產業。這套 “組合拳” 屢試不爽,無數外企栽倒在印度市場,高鐵項目也不例外。
2013 年前后,印度拋出首條高鐵線路 —— 孟買到艾哈邁達巴德(全長 500 多公里)的招標計劃,試圖用 “未來 8 條線路、7000 公里網絡” 的大餅吸引各國。中國主打性價比,法國強調技術兼容,西班牙提出低成本改造方案,德國西門子則因預見征地與區域政治風險早早退出。最終,急于 “聯印抗中” 的日本成了那個 “幸運兒”。
日本的 “世紀豪賭”:140 億貸款的陷阱
為拿下項目,日本開出了 “魔鬼條件”:提供 140 億美元貸款(占項目總成本 80% 以上),利率 0.1%,50 年還款期且前 15 年不用還。乍看之下,印度仿佛撿了天大便宜 —— 按等額本息計算,50 年后只需還款約 144.5 億美元。但細算之下,日本才是血虧的一方:若這 140 億美元用于購買 30 年期美債(利率約 5%),30 年后本利和可達 500 多億美元,再滾存 30 年更是超 2000 億美元。如今借給印度,收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堪稱“倒貼送高鐵”。
2015 年,日印簽署協議,日本正式接手項目,預計 2022 年 8 月 15 日(印度獨立 75 周年)通車。然而現實很快打臉:2022 年通車日期臨近,項目總經理因濫用職權被法辦,征地進度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僅 30%,孟買附近更是舉步維艱。為減少用地,90% 以上軌道需建高架橋,成本激增 13 億美元,日本無奈追加 1000 億日元貸款,被國內網民痛罵。
更魔幻的是,原計劃使用的列車型號因拖延變成 “老舊款”,項目被迫改用尚在研發中的新型號,意味著日本需提前轉讓未成熟技術。直到 2024 年 1 月,印度才宣布完成征地,而很多路段的施工招投標尚未完成。如今,500 公里線路僅完成 160 公里路基鋪設,通車時間一推再推:印度國家高鐵公司喊出 2027 年,鐵道部長說 2026 年,日本則坦言新車研發要到 2030 年,樂觀估計 2031 年通車,悲觀者認為要等到 2033 年后。
對比雅萬高鐵:7 年與九年的差距
就在印度高鐵第九次延期的同一天,由中國建造的雅萬高鐵傳來消息:運營近兩年,開行列車近 3 萬列,發送旅客超 1000 萬人次。這條全長 142 公里的線路,從開工到運營僅用 7 年,與印度高鐵的九年困局形成辛辣對比。
雅萬高鐵的成功,恰似一面鏡子,照出印度高鐵項目的荒誕:當日本深陷征地泥潭、被追加貸款拖得焦頭爛額時,中國早已用效率與口碑在東南亞站穩腳跟。而印度如今將延期歸咎于中國 “卡脖子”,與其說是戰略誤判,不如說是無能狂怒下的甩鍋操作 —— 畢竟比起正視征地低效、管理混亂、技術依賴等問題,“碰瓷中國” 顯然更簡單。
只是,盾構機的合規手續不會因指責而自動完成,高鐵線路也不會因 “甩鍋” 而憑空建成。若印度繼續沉迷于 “外部歸因” 的戲碼,恐怕這條承載著 “大國夢想” 的高鐵,真要等到 2047 年才能通車 —— 屆時,距離項目啟動已過去 34 年,足夠讓一代人從青年走向暮年。
高鐵建設需要的是扎實的工程能力與高效的執行體系,而非動輒歸咎于他人的 “受害者思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