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車圈被小米YU7刷屏,全網關于這款“現象級爆款”進行了廣泛的討論與解讀,駕仕派也不例外,自其上市起已經連續推送多篇文章,從產品、技術等不同維度對其進行了解讀。
但在這些討論之外,我們覺得關于這款車還有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角度,那就是小米背后的營銷哲學,尤其是“3分鐘大定20萬”這一驚人的數據,其意義不僅僅只是數據本身,背后還蘊含著雷軍及小米的財富密碼和商業智慧。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本文的靈感和核心內容源自最新一期的《駕仕說》節目,也歡迎大家收聽本期節目的精彩內容。
01
“3分鐘20萬”不只是一個數字
25萬元起步的小米YU7,用“3分鐘20萬”的大定成績在汽車圈掀起一場認知地震。這一數字不僅沒人能想到,也將注定載入中國汽車行業的史冊,從來沒有一款新車能做到這個程度,即便是小米自己,估計也很難超越這個成就——小米SU7(參數丨圖片)曾經的大定記錄是“27分鐘5萬”,在小米YU7的新紀錄面前似乎就“不值一提”了。
然而,“3分鐘20萬”不僅僅是一個數字,它背后還蘊藏小米獨特的營銷哲學,是典型的雷氏營銷的體現。
那么,雷軍的營銷哲學到底是什么?正如駕仕派Jackie在節目所言:“雷軍的營銷本質上就是把互聯網口碑做在前面,將整個營銷傳播直接深入到每個人的心里。”
這種方式的核心是通過制造流量和口碑,快速積累品牌熱度。這一點,在小米YU7的營銷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品牌營銷的本質是占領消費者的心智,小米YU7利用“3分鐘20萬”的大定數據,在消費者心中種下了一個種子,進而引發市場一連串的化學反應。
與傳統車企的大定不同,小米重新定義了“大定”這一概念。傳統車企的大定是定金,通常是不可退,并且配置無法修改。而小米的大定雖然也是定金,但更像是訂金,在7天內可修改配置或取消訂單, 7天后才會自動鎖單,定金不可退、配置不可修改。
然而很多人可能并沒有意識到這一區別,人們看到“3分鐘20萬”的數據時,往往會自然認為這款車非常火爆,這種想法會幫助小米汽車在短時間內建立起強大的品牌認知,強化“小米汽車=熱銷”的消費者心智。
從小米SU7,到SU7 Ultra,再到如今的YU7,可以看到,雷軍的營銷手法沒有變過。每一次的大定數據不僅是銷量的體現,更是在消費者心中不斷深化這一標簽和心智的過程,通過這種巧妙的營銷手段,持續給消費者形成正面暗示。
而這一營銷手法之所以成功,與當下的傳播環境息息相關。駕仕派在之前談比亞迪營銷打法的文章中分析過這一現象:
在一個被短視頻和“三秒反轉”劇情喂飽的時代——或者我們說得好聽一點——在一個講求效率、迫切需要答案的時代,有能力去下斷言,不是企業營銷手藝的高低,而是廣大群眾的普遍需求。
比亞迪非常擅長這種營銷打法,比如,比亞迪的秦L+和海豹06的上市打下了兩個標簽——“油耗進入2時代”和“滿油滿電續航超2000公里”;“雙宋上市”又打下兩個標簽——“油耗進入3時代”和“續航超過1500公里”,這兩次營銷都迅速讓消費者捕捉到產品的核心優勢,抓住了市場焦點。
02
小米YU7成為了一個理財產品
除了造熱度,“3分鐘20萬”的大定成績還讓小米YU7從一款普通的汽車產品,“進化”為具備投資屬性的理財產品,成為和LABUBU一樣的消費投資品。
駕仕派查姐指出,小米YU7的熱銷已經形成了一種全新的理財思維。“如果花這幾千塊錢去鎖個單,最后我不僅不虧,而且我甚至沒準還能掙的話,那可不削尖腦袋去定這個車。”這種消費行為,實際上已經被消費者賦予了投資的屬性。
事實上,YU7不僅僅吸引了小米粉絲及潛在的購車用戶,還吸引了那些原本并不打算購車的消費者。就比如,小米YU7上市當晚,我身邊也有幾位并不打算買車的朋友也準備湊熱鬧下定,尤其是與YU7同時發布、今年限量10臺的小米SU7 Ultra 紐北限量版,在他們口中更是“搶到就是賺到”。
這種情況在小米SU7和SU7 Ultra的上市時就已經出現過,在二手平臺上,出現了大量的轉讓訂單,而且小米SU7和SU7 Ultra首批車主還能通過將新車出租來獲取不菲的收益,進一步加深了小米YU7作為“理財產品”的屬性。
這些案例,都會讓消費者覺得第一時間搶購小米汽車的訂單有利可圖,這跟智能手機行業的黃牛搶購蘋果、華為等新機再轉手獲利是一個道理。
這種營銷策略,其實就是利用了“稀缺營銷”與“社會認同”兩大心理學原理。
其中“稀缺營銷”指的是,企業通過饑餓營銷,制造供不應求的局面,讓消費者產生焦慮感,迫使他們快速做出購買決策。這種情緒驅動的購買行為,有時候甚至超越了理性的消費決策,成為推動銷量的關鍵因素。
“社會認同”則是指大眾的從眾心理,消費者看到身邊的朋友或者網上的其他人紛紛下單,特別是小米迅速公布“3分鐘20萬”的大定數據,會加深這個車非常搶手的印象,進而產生“如果大家都在做,那一定是對的”的從眾心理,進一步刺激他們的購買欲望。
而且這也會給小米車主帶來更多的情緒價值,因為產品關注度、討論度高,在路上能獲得很高的回頭率。
小米的這一營銷模式,實際上已經超越了傳統的消費行為,即消費者不僅是在買車,更是在進行一筆投資,這在國內汽車市場中應該尚屬首次。
03
網紅店的營銷套路
實際上,小米這種營銷手法在其他行業并不算新鮮。而在我個人看來,這和之前網紅店鋪花錢找托排隊的套路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流量造勢。
近年來,很多網紅品牌開店時門口大排長龍的景象屢見不鮮,排隊甚至已經成為餐飲業的一種文化。從早期的網紅餐飲代表海底撈,到以茶顏悅色為代表的網紅奶茶店,再到近期短視頻里據說能讓人一夜暴富的“大鍋鹵菜”,都出現過線下排隊的熱點現象,引發大眾的追捧。
然而,諸多類似案例已經被揭露是一種流量騙局,商家雇人排隊背后的隱秘鏈條也已經被媒體多次曝光。比如,華西都市報曾報道成都春熙路商圈的“牛肉油匴”,在20人的排隊隊伍里,竟有7人是托。南方都市報也曾揭露,廣州的網紅奶茶店MOLE CHHA,每天花費上萬元雇托排隊,制造虛假人氣以吸引真實顧客。同樣,上海的一家喜茶店被爆出在開業第一天聘請了300多人“假排隊”,在真實顧客到來時讓出位置,僅7天便取得了顯著的營銷效果。
可見,即便“雇托排隊”的營銷手法已成為公開的秘密,但仍然可以在短期內為商家帶來顯著的流量效應。
正如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所說,“人類從歷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從未吸取任何教訓。”
尤其在當下的社交媒體時代,在平臺算法“幫兇”的推動下,人們愈加偏愛刺激、直觀的內容,對真相和事實逐漸麻木——反映到許多人身上,體現就是只追求短期刺激,忽視長期穩定。
小米的銷量固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重新定義大定”的做法也引發了一些調侃。回顧小米SU7的初期訂單數據,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這種策略對銷量的推動作用。當初小米在SU7上市24小時后宣稱“大定”訂單突破88898臺,然而據媒體人孫少軍報道,實際的均店累計大定僅為1800-2000臺,鎖單率約35-40%,結合全國29個城市的59家門店計算,小米的真實訂單量大約在3.7萬至4.7萬臺之間。
盡管這個數據在汽車行業內仍屬領先,但與其他品牌的差距并沒有看到的那般懸殊。就比如,問界M8上市后24小時內大定訂單突破3.2萬臺,而其售價區間高達35.98至44.98萬元。
因此,如果小米沒有重新定義“大定”的概念,是否還能在汽車行業引發如此強烈的流量效應?這個問題值得思考。
04
駕仕結語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小米汽車的成功,無疑是一個客觀且值得肯定的成就,無論從銷量表現還是品牌影響力來看,其成績都是非凡的。
而且盡管本文主要從營銷角度進行分析,但在《駕仕說》這一期播客中,我們也進行了客觀的探討,雷式營銷之所以能夠屢試不爽,并沒有那么簡單,它與企業家個人特質、產品力、及組織管理能力等等方面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只是受限于篇幅,本篇就不再多展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收聽節目。
而從行業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一件好事,其他車企可以學習小米這種營銷思路,畢竟“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尤其在當前這種競爭烈度下,企業必須要具備互聯網思維才能有打贏營銷戰的可能性。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汽車廠商已開始借鑒小米的營銷模式,汽車行業的營銷新時代已經悄然來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