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AI生成
重點是自我認知和長遠規劃
撰文/許 偉
編輯/黎文婕
排版/Annalee
連日來,隨著各地高考成績發布,以及志愿填報緊鑼密鼓的進行,高考生的選擇困難癥達到頂峰。
總說高考是“七分考,三分報”,但近年來以張雪峰為代表的教培圈“網紅”也帶起來一股“三分考,七分報”的風氣。這兩種觀點看似極端,實則從不同角度強調了兩者的雙重重要性。
畢竟分數是基礎,而志愿填報這一環節,不僅關乎考生未來的學業道路,更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們未來的職業方向和人生軌跡。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教育部突然放出大招,增設了包括人工智能教育在內的29種新專業,給志愿填報“加了新選項”。考生有了更多元的志愿填報選擇,也由此反映出在當前就業市場上,對具備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能人才的需求激增。
若以就業為導向,選擇教育部新增的人工智能教育等藍海專業,畢業時是否會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新興專業所對應的是更加緊缺的人才市場,該如何權衡短期就業競爭力與長期職業發展潛力?和往年相比,今年的考生在進行志愿填報時,心態和需求出現了哪些新變化?
靠新專業能捧上“金飯碗”?
如果將視野放寬到更多應屆生身上,其實不難發現,在高考后報志愿這件事上,“求穩”才是大多數考生及其家長,他們內心深處的共同訴求。
從這類受眾因為“求穩”,捧出來一個坐擁千萬粉絲的教培圈“網紅”張雪峰,造就了一個千萬人爭搶的熱門專業報考現象,乃至催生出一個龐大的志愿填報咨詢產業……就能看出大家對于未來不確定性的深深憂慮,以及對于“正確選擇”的極度渴望。
因為“張雪峰們”提供的是一種看似確定、可量化的選擇路徑,為對應需求者找到了精準的心理慰藉和行動指南。
那么從就業的角度來看,選擇報考新專業就成了一場風險與機遇并存的冒險。
一方面,新專業通常緊跟時代潮流,符合國家發展戰略,畢業生有望在未來的就業市場中占據先機;另一方面,教育相對就業更加滯后,跟隨新興產業爆發而設置相應教育門類,考生很有可能成為新專業首批“試驗品”,畢業時面臨就業市場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
具體而言,以人工智能教育專業為例,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掌握了相關技能的畢業生,大概率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今年4月,《關于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提出,要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和部門協同,推動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預計2030年在中小學中實現人工智能教育的基本普及。這也意味著,將來從課程設置到教學模式,從教師的發展到實踐平臺,都需要進行系統性的創新重塑。新增設的人工智能教育專業,無疑為轉型階段的教育理念創新、教學資源保障都打了一劑“強心針”,教育供給,正努力趕上時代浪潮。
“在產業爆發初期,由于市場需求的急劇增長,企業急需大量專業人才來推動業務發展。此時,人才的稀缺性,使得早期進入該行業的從業者,能夠獲得較多的職業發展機會,以及較高的薪酬待遇”。來自某重點本科大學的老師張琪告訴鋅刻度,選擇進入新興專業領域的考生,將有機會接觸到最新的技術和理念,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圖源:中國政府網
然而,新專業的設立通常伴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由于新專業缺乏歷史數據和成熟的培養體系,教學內容、課程設置以及師資力量可能尚在完善之中,這都可能影響到學生的培養質量和就業競爭力。
對此,張琪也表示,“新專業的設置往往是在相關產業,已經初具規模或展現出巨大潛力之后。這就意味著,當首批學生畢業時,雖然該領域可能依然火熱,但競爭也可能異常激烈。當產業發展進入成熟期時,隨著市場逐漸飽和,就業競爭還將加劇,這也是每個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用張琪的話來說,這時的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不再僅僅是數量,而是更加注重質量,包括專業技能的深度、創新能力以及對行業趨勢的敏銳洞察力等,“為了適應這樣的情況,應該培養自身的學習力,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才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押注當下,還是抓緊未來?
在冒險和求穩之間,能否找到一條既順應時代潮流,又能確保個人職業發展的穩妥之路?或許,深入到這類人才培養的更前端市場,能從中找到一些線索和答案。
從結果來看,本科教育相對滯后,但不少職業培訓機構更早捕捉到人才市場對特定技能的需求變化,并迅速調整了培訓課程和教學內容。
仍是以人工智能領域為例,鋅刻度觀察到,一些職業培訓機構推出了不少針對人工智能的課程,如智能算法、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旨在幫助學員快速掌握人工智能相關技術和應用,使其能夠在短時間內具備從事相關工作的能力。
據某培訓機構的從業者透露,“我們跟一些用工企業有合作,會先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再根據需求定制化地設計我們的培訓課程。這樣一來,學員在完成學業后,不僅能迅速融入企業的工作環境,還能快速上手實操為企業創造價值”。
該從業者強調,這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職業化教育模式,能夠為學員提供一條更短、更直接的職業發展路徑,有望讓他們在行業發展初期入場,去掙那波“熱錢”。
市面上出現不少短期職業培訓課程
不過市面上繁雜的培訓機構質量參差不齊,有些打著“速成”的旗號,承諾短時間內就能讓人掌握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能,但實際課程內容淺顯,缺乏深度,難以讓人真正學到技術。有的機構則過分夸大就業前景,忽略了行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導致學員在課程完結才發現實際情況與預期大相徑庭。
相對更加靠譜的,無疑是那些真正具備教育資質、有豐富教學經驗和優質師資力量的專科院校。
鋅刻度查詢到,目前國內已經開設了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專科院校不少,如號稱“專科小清華”的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國內“雙高計劃”院校之一的蕪湖職業技術學院等。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公開資料顯示,其在2019年揭牌成立人工智能學院,并于當年秋季正式對外招生,這一時間點遠在“AI+”產業迎來爆發前。
“AI+”產業正迎來大爆發
專科教育憑借其“技能精準化”“就業短平快”的特性,在人才輸送中展現出獨特優勢,尤其在產業初期的緊缺崗位競爭中,他們通常比本科生更具實操競爭力。不過長期來看,這種優勢可能會隨著產業的成熟,以及技術的普及而逐漸減弱。
從事專科教育多年的方宇對此有著深刻的體會。他指出,如果考生更注重短期的就業機會和實踐經驗積累,職業化教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特別是在一些新興產業爆發初期,能夠憑借技能優勢迅速進入職場,獲得實踐經驗。但其局限性也很明顯,“它的教育內容和課程設置相對狹窄,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演進和行業的深入發展,可能會面臨課程內容迅速過時的風險。”
本科教育則能提供更多成長和晉升的機會,“如果有志于在某個領域深入發展,或者希望在未來從事科研、管理等工作,本科教育是更好的選擇,這樣就可以進一步深造,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畢業后從事前沿技術的研究和開發。”
事實上,不論這一屆考生在填報志愿時,是出于興趣還是考慮現實,是想要冒險還是追求穩妥,他們的決定必然影響著未來的職業道路和人生軌跡,但每一種選擇背后的結果都是未知的。
市面上有一種說法,不管“朝陽產業”還是“夕陽產業”,走到最后都逃不開“二八定律”。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只要將自身能力錨定到產業價值鏈的核心環節,那無論未來如何變化,行業如何起伏,都能為自己贏得一席之地。
志愿填報已成“持久戰”
“我覺得選專業這件事,應該在個人興趣和就業前景中,取一個自己可以接受的平衡點”。作為今年的應屆高考生,趙銘自從查到高考分數的那一刻起,就陷入深深的糾結之中。
他很明白,自己的家庭條件普通,沒有雄厚的經濟背景為他提供無限試錯的機會。父母辛苦了大半輩子,以他們的社會經驗做判斷,更希望趙銘能選擇一個就業前景廣闊的專業,將來可以擁有一份穩定且收入可觀的工作,為自己鋪一條相對安穩的人生道路,“毫無疑問,就業是終極目標。不過在這個大前提下,如果熱門崗位對應的專業,是自己一點興趣都沒有,或者很難駕馭的,也沒辦法說服自己非要做選擇。”
但想要兩者兼顧,并非易事。在打破文理分科的“新高考”模式下(截至今年,全國已有29個省區市實行“新高考”),對考試選科要求更精準,更適合對專業有濃厚興趣和志向的考生報考,這就要求考生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更為清晰的認識和規劃。
“相當于把選專業這件事的戰線拉得更長了”。如果說過去的志愿填報,是出分過后根據分數和排名,在短時間內權衡利弊做出理智的決定,那么現在至少從高中選科開始,考生們就需要提前思考和了解,為自己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
今年,多數省份采取院校專業組報考模式,高校將選科一致的專業或專業類,放在同一組內讓考生進行填報。以南昌大學為例,針對選考科目是物理加化學的考生,學校設有計算機電子信息類、工程制造類、臨床醫學類等不同專業組。
如此一來,意味著考生在選擇考試科目時,必須對未來可能的專業方向有一定的預設。這種前置的選擇壓力,讓許多像趙銘一樣的考生感到既焦慮又迷茫,因為此舉不僅增加了選擇的難度,還促使他們更早開始探索自我,明確個人的興趣和職業規劃。
“僅僅依靠分數和排名,來判斷自己應該填報哪個志愿是遠遠不夠的”,趙銘發現,只有深入了解每個專業的課程設置、就業前景以及個人的興趣所在,才能做出最符合自己長遠發展的選擇。
同是應屆考生的劉琳,或許由于其父母曾直白表示過可以為她的人生托底,在面對這個問題時顯得更加從容。
劉琳認為,比起考慮就業前景,更重要的是找到能夠激發自己熱情、讓自己愿意傾注心血的方向。她甚至笑稱自己是個“理想主義者”,比起現實的安穩,更愿意追求內心的熱愛和滿足。
不過劉琳的看法,可能和當前輿論場上普遍強調的“實用主義”存在一定的偏差。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就業市場與志愿專業存在較強的關聯性,在信息不對稱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合理的志愿填報策略能夠幫助考生避開競爭激烈的熱門專業,以前瞻的視野去發掘那些具有潛力的新興領域或行業對應的專業,這也是“張雪峰們”所倡導的理念,以及他們獲客的核心理由之一。
輿論場上普遍強調的“實用主義” 圖源:小紅書
“說白了,現在大家經常提到的就業困難,還是受到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加上個人多元能力不足所導致的。如果在個人層面長久保持學習心態,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和技能,我相信很大程度上能緩解這種困境”。劉琳甚至覺得,選專業時到底是以興趣為主,還是以就業前景為主,并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單選題。
當一個人對某個專業足夠熱愛與投入,更能激發出其潛在的創造力與韌性,這種內在動力在職業生涯中尤為重要。如此一來,也更契合“新高考”模式下,對人才篩選和培養的初衷。
因此,劉琳與趙銘的選擇也算是殊途同歸,“我覺得,應該在追求興趣的基礎上,疊加對現實世界的考量,比如通過實習、社會實踐之類的方式,提前了解心儀專業的運作機制及所需技能,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升自我。”
按照劉琳的說法,社會和時代總是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只要自身綜合素質過硬,即便到時候專業與直接就業崗位的匹配度不高,也能憑借廣泛的知識基礎和強大的適應能力,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只是這條路,需要更多的自我探索與自我驅動,其中存在很多不確定,不適合求穩的人去走。”
今年,29個新專業的加入讓考生們有了更多的選擇,“人工智能教育”這些風口上的專業上新,體現了國家戰略、科技發展和市場需求。對于考生來說,志愿填報,該沖還是該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重要的是自我認知和長遠規劃。考生要清楚自己的興趣愛好、優勢學科和職業發展方向,再結合當下的招生政策、專業設置、就業情況等外部信息,從而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策。
(文中人物皆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