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進行了三年多,如今不止朝鮮,連英國也要攪進來嗎?
2025年7月,朝鮮的三萬兵力悄然就位,俄軍的東線戰果一夜刷新,而大西洋彼岸的英國,竟罕見放話“準備對俄開火”。
歐盟沉默,美方后退,北約搖晃。
一場劇烈的力量重組,正在烏東土地上悄然上演。
這個數字,太難忽視。
7月初,CNN援引多方情報確認,朝鮮決定再度向俄羅斯增兵3萬,支援其在烏克蘭東部的作戰。
這是一支真刀真槍的援軍。
這時候再看幾天前那個細節,恍然有點意味深長:金正恩在朝鮮陣亡軍人紀念活動上,幾乎泣不成聲,緊接著,宣布增兵。
你說巧合?未免太戲劇化。
這場戰爭對朝鮮而言,不再只是“朋友間的幫襯”。
更像一次政治復仇,一次對西方世界公開叫板的機會。
三萬人說少也不少,尤其在戰斗密集的哈爾科夫與盧甘斯克方向,俄軍急需兵力“補血”。
有網友說得直白:“這批援軍,就像給一輛跑偏的坦克裝了新履帶。”
俄軍也沒讓“兄弟部隊”白來,接下來幾天的戰場節奏,幾乎就像開掛了一樣。
7月3日,俄國防部發了一條“看似平常”的戰報,實際上信息量巨大:俄軍完全控制哈爾科夫州的米洛韋村,并在當地建立起持續推進的穩定態勢。
這村子別看地圖上不起眼,其實是個“地理咽喉”。
掌握住就等于在烏克蘭腹地插了一把鑰匙。
不是那種“地圖上劃劃”的勝利,是可以實打實調兵、運補的戰略突破點。
前幾天俄軍還宣稱全面控制盧甘斯克州,頓巴斯方向基本拿下。
俄軍自報稱,過去三個月的推進成果,已經超過了整個2024年。
聽著夸張,但看看戰線,就知道這不是吹牛。
頓巴斯方向,烏軍三年來死守硬守,俄軍憋了三年,最近幾周突然突破,節奏變了。
不是搶地盤的拉鋸戰了,是“打穿”的速度戰。
這種轉變背后,是朝鮮援軍撐起了“兵力底盤”,沒有這個三萬人,戰術上根本不敢這么玩兒。
也是7月3日,英國國防大臣約翰·希利放出重話:“英國軍隊已準備好,在北約框架下對俄開火。”
這話一出口,全歐洲都炸了。
冷靜下來一想,越聽越怪:是真準備好了,還是嘴上威風?
BBC和《衛報》隨后爆料:英國軍方內部其實并不統一,退役將領、現任軍官,很多都在私下里表達擔憂。
理由很現實:英國陸軍現在總兵力還不到7萬人;很多裝備服役時間超過20年,現代化程度堪憂;國內政治搖擺,軍費預算也不穩定。
耐人尋味的是這種“喊話”模式,其實不是第一次。
英國一貫的策略就是“打頭陣制造聲勢”,然后看風向,風往哪邊吹,就順勢而為。
這次也可能只是“出頭引導”,并未真準備“上場拼命”。
和英國的高調不同,其他歐洲國家選擇了“沉默模式”。
法國、德國、意大利,近一個月幾乎沒有針對俄烏戰局的明確表態。
你說他們不關心?不可能。
那問題在哪?在他們自己也沒底氣。
一方面國內民意已經疲軟,連續兩年大規模軍援烏克蘭,越來越多民眾質疑“值得嗎?”;
另一方面美國的立場搖擺不定,歐洲對“老大哥”的依賴開始動搖。
7月3日,特朗普與普京通話,結束后甩下一句:“沒有任何進展。”
這句“沒進展”,其實就像歐洲心里的一盆冷水。
原本還指望特朗普能“暴走施壓”,他這態度一出,歐洲瞬間清醒:靠不住了。
最敏感的總是最靠邊的小國。
立陶宛總統在那通通話后,搞了個“緊急預備聲明”,說波羅的海三國必須為“美軍可能撤出”準備預案。
你品,你細品。
這基本就是在說:我們現在的安全,是靠美國駐軍撐著。
要是美軍真一拍屁股走人,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統統暴露在俄羅斯“門口”。
立陶宛總統甚至說:“要為最壞情況做準備,北約防線失靈。”
這句話聽得人后背發涼。
一個小國的焦慮,正好映照出整個歐洲的戰略焦灼。
最后說說朝鮮。
很多人以為朝鮮只是“湊熱鬧”,其實用詞錯了,這次增援,更像是一次“政治投名狀”。
朝鮮不僅要打仗,更要借機立威,告訴世界:“我不僅能發射導彈,還能真正出兵。”
俄羅斯也樂見其成。
這是一種“互相成就”:朝鮮得到了國際存在感,俄羅斯獲得了兵力支援。
這種關系,早已不是所謂“盟友”,更像是“戰場合伙人”。
西方當然緊張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甚至警告:“這可能違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
可朝鮮聽了嗎?沒有,反而走得更遠了。
俄軍推進,朝鮮增援,英國叫戰,歐洲沉默,美國收縮。
這五股力量,像五根繩子,在烏克蘭這塊土地上拉扯,方向不一,力道不同。
有人高呼開火,有人暗自后撤;有人被迫站隊,有人悄悄換邊。
這場戰爭,早已不是烏克蘭一個國家的命運。
更像是新舊秩序的角力場。
誰能笑到最后?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這場棋局,才剛剛開始落子。
非常點評2025-07-04最大強援已到位,俄軍取得“前所未有”戰果,英國:準備對俄開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