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下、喝不了,連救命藥都吞不下去!”2025年6月,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消化內鏡中心接診了一位特殊的患者——67歲的李阿姨,這位胃癌術后患者因吻合口嚴重狹窄導致胃出口完全堵塞,連水都喝不下去,更別說服用抗癌藥物。更危急的是,她的肺部積滿胸水,無法進行常規麻醉,生命危在旦夕。面對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消化內鏡中心團隊迎難而上,成功實施重慶市首例無麻醉下胃癌術后合并胸腹水困難的超聲胃鏡下胃腸吻合術,用一根特殊的支架為患者搭建起“生命之橋”。
時間回到2023年12月,李阿姨被確診為胃印戒細胞癌,經歷了一場長達7小時的復雜手術。術后雖然堅持治療,但命運再次給了她沉重一擊:2025年5月,她開始出現嚴重的胃流出道梗阻。輾轉多家醫院后,抱著最后一線希望來到重醫附二院。“患者當時的情況非常危急,”消化內科主任何松教授回憶道,“如果不能及時解決梗阻,不僅無法繼續抗癌治療,連基本的生存都成問題。”
擺在醫生面前的是三重難關:患者胃部解剖結構因手術完全改變,猶如“迷宮”;大量腹水讓腸管像“漂浮的樹葉”難以定位;最棘手的是,由于肺部嚴重積水,常規麻醉風險極高,手術必須在患者清醒狀態下進行。“手術要求極高,任何一個失誤都可能導致穿孔、大出血等致命后果。”為此,何松協同腫瘤科、消化內科、麻醉科、內分泌科、營養科等開展多學科會診評估,討論可行的治療方案,最終團隊決定由消化內科寧波副主任、消化內鏡中心吳素華護士長及甯鑫鑫采用創新的“兩步走”方案。
“第一步置入引流管作為路標,第二步在超聲胃鏡引導下精準定位,將可擴張金屬支架架設在胃與小腸之間。”6月19日手術當天,寧波副主任屏息凝神,在超聲引導下找到最佳穿刺點。術后,李阿姨恢復超出所有人預期,24小時后能小口喝水,3天后已經可以正常進食并出院。
據何松介紹,內鏡下胃腸吻合術是近年來發展出來的治療晚期腫瘤和頑固性胃流出道梗阻的內鏡下治療手段,是晚期腫瘤患者胃梗阻的最后希望。該方法主要適用于無法通過手術解除梗阻的患者,通過超聲內鏡精準定位鄰近胃壁的小腸,結合穿刺和支架置入,在胃腸之間建立通道解除梗阻。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它不需要切開腹部,通過自然腔道就能完成,對患者創傷極小。重醫附二院消化內鏡中心近年來在梅浙川教授和何松主任帶領下,已經發展成為一支超級微創戰隊,從消化道早癌內鏡下切除,到內鏡下闌尾炎治療,再到這次的高難度胃腸吻合術,團隊不斷突破技術禁區,為無數患者帶來生的希望。
(文/向秋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