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話講清楚普通人貸款買房的殘酷真相:
第一,你花100萬首付買下300萬的房子,瞬間從中產變成負債200萬。
第二,從頭到尾,銀行和開發商或許都沒出真金白銀,風險全由你一人承擔。
第三,背上房貸后,你的收入可能真就只夠養活自己。是不是覺得很扎心?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貸款買房背后那沉重的負擔。在大多數中國人心里,房子是安身立命的根本,這沒錯。但貸款買房自帶的杠桿效應,可能會悄然放大我們的財務風險。這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房子自身的損耗不容小覷。一套70年產權的房子,實際住個二三十年,各種老化問題或許就會出現,居住體驗大打折扣。尤其是如今遍地的高層住宅,未來的維護成本、潛在的貶值風險,都是切切實實的隱患。這還沒算公攤費用和每年固定的物業費呢。然而,公共收益往往與業主無關,有時候真得想想,物業到底是在為誰服務。
更讓人扎心的,是房貸帶來的長期財務壓力。假設有對夫妻,月入2萬,原本生活滋潤。后來為買房,掏空積蓄付首付、搞裝修,背上每月12000的月供,還得還30年。聽起來似乎能承受,但生活充滿變數。萬一一方失業、懷孕生病等,只要收入下滑,月供立刻如泰山壓頂。
想賣房還貸,說不定根本賣不出去,斷供風險這不就來了?辛苦攢的首付可能打水漂,甚至還得倒欠銀行錢。你瞧,價值百萬的房子,有時更像是放大財務風險的金融工具。本來100萬存款能讓你舒舒服服過日子,為了300萬的房子,背上200萬債務,從有百萬存款的中產階級,瞬間淪為高負債一族。你說起碼還有套300萬的房子,可急用錢時,真能穩穩賣到這個價嗎?
有時候回頭想想,普通人讀書十幾年,畢業后再背二三十年房貸,人生黃金期似乎都在為賺錢還貸打拼。然而,普通人為買房承擔巨大風險時,銀行卻穩坐釣魚臺。要知道,銀行的錢本質是儲戶的,開發商蓋樓的錢很多也是從銀行貸的。要是開發商房子沒蓋好就開賣,你付的30%首付基本能覆蓋其成本,剩下70%你從銀行借的錢,最終又回到銀行口袋。
所以你看,開發商的利潤來自你的貸款,銀行的利潤來自你的利息。整個鏈條里,只有買房的人實打實投入真金白銀,承擔最大風險。一旦遇到房子爛尾、房價暴跌等特殊情況,房貸仍需按時還,銀行幾乎沒什么風險,壓力全在購房者身上。所以,貸款買房是以未來二三十年的收入作抵押,換取當下的居住空間,你不僅是給自己安家,還得為銀行打工很久,這就是我們必須清醒認識的風險杠桿。
為啥這壓力如今格外沉重?
這就得提到一個經濟學指標——勞動供養率。簡單說,就是一個人工作掙的錢能養活幾個人。美國一個成年男性工作平均能養活近5個人,所以美國到處是單職工加全職主婦家庭,還能養活好幾個孩子。日本、韓國的勞動供養率也有3.8左右,而咱們的勞動供養率只有1.1,這意味著一個中國人工作掙的錢平均只夠養活自己。
所以,一個家庭里只要有沒收入的成員,像老人、孩子或待業的伴侶,家庭經濟壓力就會劇增。別忘了,養育孩子的成本可比養活一個成年人高多了。二胎、三胎對很多家庭來說,經濟上實在難以承受,這就是當下生育意愿低迷的重要原因。普通工薪族收入應付完房貸、車貸、孩子教育和日常開銷后,基本所剩無幾。隨便來點意外,家庭財務瞬間緊張。再加上現在經濟環境不穩定,隨時可能失業裁員,壓力更大。
但面對這種現實,抱怨沒用。我們能做的,就是提高認知、主動規劃。比如,理性看待房產,量力而行,別讓月供超出承受極限,別讓房子完全綁架未來。同時,盡量存點應急錢,應對失業、疾病等突發風險。當然,最關鍵的是持續學習,增強競爭力,這才是增加收入、應對變化的根本。在這個時代,主動掌控財務比被動承受壓力重要得多。清醒認知風險、積極行動規劃,才能邁向更安穩、更自由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