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互聯網上流行著這樣一個熱詞:“逃離北上廣”,無數選擇北漂、遠赴大城市打工的人在生活和住房壓力下難以喘息,這一口號喊了十幾年,現在的人也終于“醒悟”,直接來了個大的:“離開城市,回鄉蓋樓”!
畢竟稍微一算賬就能知道回鄉的好處太多了,在城里只夠勉強給高樓大廈里的房子掏個首付的錢拿到農村夠蓋個花園洋樓了,現在的農村也不像幾十年前一樣都是土路滿地泥濘,照樣村村通馬路家家有水電,這不比在城里內卷好太多,但是一些專家對此卻又站出來唱反調了。
年輕人為何“棄城回村”?這會成為未來的大趨勢嗎?
本文所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及文內
卷不動了也就不卷了
當年那句我們高喊的“逃離北上廣”被視為房地產行業的熱詞,這就可以看出高昂的房價就是催生這種情況最主要的原因,房子在國人的定義里一直是相當重要的,畢竟有了完全屬于自己的房才有歸屬感,而有了歸屬感對自己生活的地方來說才能算是真正“安了家”。
在這種心態驅使下不少人年紀輕輕就當上了“房奴”,父母拿出積蓄支付首付,自己則剛入社會就背上巨額房貸,多少人在流水線或者辦公司的格子間做著996的工作,好不容易拿到手里的錢卻怎么也追不上城市的房價,如果再算上水電氣暖和物業開銷,剩下的實在沒有多少錢。
但是如果在農村情況就完全不同,在城市里完全購房無望的錢放到農村夠蓋起三層小樓,外加一個種菜養花都全憑自己安排的大院子,到手的房子就是自己的房子,也不需要給哪家物業公司掏物業費,光是“能有個自己的家”就已經很吸引人了。
再加上現在即使在農村也不是只有種地或者做餐飲生意這寥寥幾條賺錢的路,農產品電商、鄉村旅游民俗、甚至于做記錄農村生活最后火起來的自媒體都大有人在,相比城市中熱衷于加班文化、工作壓力巨大的公司,這種生活顯然更加輕松。
如果說這種人是不愿意在城市里內卷,還有相當一部分逃回農村的就是在為自己“開源節流”了。
不是逃離城市,而是逃離生活壓力
并不是所有住進農村的人都是在城市實在難以生活下去了,他們中也有一些人有著漂亮的學歷,大好的前景,穩定的工作,甚至端著帶編的鐵飯碗,但是依然選擇居住在附近的農村,每天只有上班時從周邊村里的家中到城市,甚至直接放棄城市的發展機會,在鄉村搞起了工作。
看后者如果走出家門就能騎上電動車,一直騎到單位門口,幾乎不用為步行花費什么時間,單看通勤時間也不比出門、走去地鐵站、排隊上地鐵、下地鐵、走去辦公室所需要的時間長,除此之外還能節省下來相當一筆在城市中生活的費用,可以說是一邊享受了鄉村的花銷,一邊享受了城市的收入。
而如果看前者我們一定也都聽說過這樣的例子:從985大學或者清華北大畢業的學生,簡歷投出去絕對不愁工作,即使僅僅依靠校招和雙選會也能進不錯的公司,但是最后還是選擇放棄在城市里靠高起點打拼,而是去鄉村干起自主創業,或者幫鄉親們賣農產品賺錢致富。
畢竟所有人都知道城市生活壓力大,僅僅是自己拿到手的收入在城里完全夠生活,也會讓人思考“有沒有什么辦法讓自己輕松一點”或者“讓手里的存款多一點”,錢這種東西再多也不算多。
這時候把農村作為另一個“根據地”就成了很多人給出的答案。
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也是一種幸福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畢業大學生、已經在城市中打拼幾十年的中年人選擇離開繁華的城市,轉而投身于節奏較慢的農村生活,但是其實說到底一切都是個人選擇問題,從來就不意味著“農村比城市更好”,或者說“城市已經不再吸引人”。
城市作為社會發展的成果也當然有自己的優勢,更便捷的教育和醫療資源,貨物豐富的大商場,快節奏的生活,對一些人來說這樣的生活才是適合自己的,相比于鄉村的小巷他們更喜歡城市的馬路、地鐵、招手即來的出租、點開手機劃拉兩下就能送到家門口的外賣。
另一方面也是如此,這世上有人想在農村過相對輕松的生活,就也有人愿意在大城市打出自己的一片天,靠著敢想敢干賺錢養家。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而這些選擇從來都是沒有高下之分的。
而且即使選擇離開城市、回到鄉村也并不意味著選擇了“擺爛”或者想要渾渾噩噩地度過余生,也并不代表著從此以后就要過上那種對農村刻板印象中貧窮、落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這只是一種對個人生活的選擇而已。
再說了在現在這個“我們都在努力地活著”的時代里,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能讓身心最為放松的一種生活方式,又怎么不是一種幸福呢?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