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發現一個奇怪現象,日本滿大街跑的都是K-Car之類的小車,但出口到海外的卻是漢蘭達,普拉多這些大塊頭。
于是心里難免犯嘀咕,日本人是不是把好的都藏起來了,專挑次的往外賣。
甚至有人陰謀論,覺得這是技術封鎖,故意不把核心產品留給本國人用。
那真相到底是什么。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是日本人不愛開大車嗎。
談到這個話題,首先要明確一點,日本本土的汽車消費習慣,和海外完全不同。
他們不是不喜歡大車,而是客觀條件不允許。
舉個例子,東京的停車位平均寬度只有2.3米,比一輛標準B級車的車身還窄。
更夸張的是,很多公寓要求車主提供車位證明才能買車,而車位價格動輒上百萬日元。
這種情況下,別說漢蘭達了,就連卡羅拉都顯得臃腫。
所以K-Car這種長不過3.4米,寬不過1.48米的車型,才是日常通勤的最優解。
那為什么出口車型又大又豪華。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會想,既然本國市場受限,那干脆都造小車算了,何必折騰大車。
這個想法看似合理,但其實忽略了汽車產業的全球化本質。
要知道,豐田本田這些車企,早就不靠日本市場吃飯了。
北美喜歡皮卡,中國喜歡SUV,中東鐘愛陸巡,每家都有每家的大胃口。
你不造,別人就造,市場立刻會被通用,大眾搶走。
所以大車不是藏著掖著,而是專門為海外市場定制的賺錢工具。
除了以上這些,這里還涉及一個關鍵問題,日本汽車工業的生存策略。
他們很清楚,本土市場萎縮是必然趨勢。
人口負增長,年輕人遠離買車,共享交通興起,每一條都在擠壓內需。
但海外呢。
美國每年新車銷量1500萬輛,中國2000萬輛,就連東南亞都在爆發式增長。
這種情況下,把研發資源投向海外高利潤車型,才是明智之舉。
反觀K-Car,雖然本土銷量高,但單車利潤不到10萬日元,還不夠塞牙縫。
所以不是不給自己用好東西,而是商業世界里,錢往哪里流,產品就往哪里走。
說到這里,可能還有人糾結,那出口版和本土版,質量會不會有差別。
其實完全不必擔心。
汽車產業早已實現全球同質化生產,同一平臺的車型,核心部件都是共用的。
比如TNGA架構下的凱美瑞,不論賣到哪國,發動機變速箱都一樣。
真正區別的,無非是座椅加熱,方向盤材質這些舒適性配置。
畢竟要適應不同市場的價格敏感度。
至于藏技術就更可笑了,現在哪個車企不是把最新技術優先用在旗艦車型上。
而旗艦,從來都是全球發售的。
總的來看就是,日本大量出口豐田本田,不是什么藏著掖著。
只是市場規律和國土限制,共同塑造的特殊產業形態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