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劍夫
最近,民航局“禁止旅客攜帶無3C標識及被召回的充電寶乘坐境內航班”的禁令引起軒然大波。一些消費者為了將充電寶帶上飛機,不惜“重金”在線上購買3C認證標簽貼紙,全然不知自己已經涉嫌“冒用認證標志”。
3C認證的申請人需要具備什么條件?《強制性產品認證管理規定》第十條規定,列入《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的產品目錄》中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和進口商可以作為申請人。委托其他企業生產列入目錄產品的,委托企業或者被委托企業均可以向認證機構進行認證委托。
這意味著,作為消費者其實無法直接申請3C認證。
如果這些貼上假3C認證標簽貼紙的充電寶被乘客帶進機場,民航局能從“日均接收500+”“一天銷毀3000+”的充電寶中查出來嗎?答案肯定是不能。
想要解決假3C認證標簽貼紙,首先要在充電寶生產鏈條的源頭嚴把質量關。
目前,大部分消費者持有的充電寶購于2024年8月強制認證前,當時市面上存在大量無3C認證的產品,消費者購買時已“踩雷”,如今卻要承擔損失,多少有點“冤”。另據市場監管總局2020年至2023年國家監督抽查的結果,2020年移動電源合格率僅為71.25%,2023年仍有15%的產品不合格。加上最近安克、羅馬仕等知名品牌的召回事件,更是行業深層質量管控失序的縮影。這些事件都在倒逼市場監管部門加大抽檢頻次與懲處力度,對不合格產品零容忍,嚴懲違規廠商,提高違法成本。
行業龍頭也得負起責任,別讓假3C認證標簽貼紙鉆了空子。
據媒體報道,民航局施行充電寶上機新規后,有消費者將充電寶寄回被快遞拒收,產品客服“已讀不回”難以給出補償方案,更有羅馬仕客服要求消費者自行無害化處理才能拍照退款,將消費者直接變身成需要具備《安全生產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認定證書》的“危廢管理員”,讓人哭笑不得。與此同時,大量被機場攔截的充電寶正在流向二手交易平臺進行銷售,這無疑又將這些“移動炸彈”再次送還給了消費者。
總之,安全是底線。產品質量安全的保障與維護不能“甩鍋”給消費者。行業不是“冒險島”,監管更不能是“甩鍋俠”。監管部門應該把質量檢測、認證認可、協同治理等各個環節落實到位,形成“生產標準—流通監管—消費教育”的全鏈條治理,切莫再讓消費者成為產品的“安全質檢員”和“危廢管理員”。
來源 | 消費質量報
編輯 | 李星彤
校對 | 聶行
責編 | 張可
審核 | 涂偉
終審 | 鄭先聰
版權聲明 | 本文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