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劇《草原之夜》海報
一部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精神為魂、經典歌曲為引、雜技藝術為筆的匠心之作,新創排雜技劇《草原之夜》于6月27日在新疆烏魯木齊兵團文化藝術中心演藝大廈盛大演出,從經典旋律到科技夢想,書寫三代兵團人的奮斗史詩。
該劇以驚險奇絕的雜技語言,結合戲劇張力與音樂劇浪漫,全景式展現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從荒原走向綠洲并邁向新時代70年壯闊歷程,用技巧、形體、造型等雜技語境,生動闡述三代兵團人薪火相傳、開拓進取的感人故事。
劇情創意來源蜚聲世界的“東方小夜曲”《草原之夜》。這首誕生上世紀五十年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贊譽的歌曲,不僅是兵團歷史的深情回響,更是貫穿三代兵團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情感紐帶。該劇總導演董爭臻表示,我們“從一首歌到一座城”的傳奇入手,通過“兵團三代”學子江來的視角,回望爺爺輩“等到千里雪消融”的墾荒史詩,展現其父母輩“等到草原上送來春風”的科技興農,展望第三代兵團人“可克達拉改變了模樣”,將目光投向星辰大海,為開拓未來AI科技做出了積極探索。
雜技劇《草原之夜》劇照
雜技劇《草原之夜》的最大亮點在于其藝術形式的突破性融合。創作團隊打破傳統雜技的純技巧展示,將高難度雜技技巧、現代魔術、創新科技道具與戲劇敘事深度結合,賦予雜技深厚的故事性和情感表達。劇中不僅唯美呈現《草原之夜》的經典旋律,營造浪漫氛圍,還創新一批國內前所未見的雜技節目,用極具科技感和科幻感的視覺,生動詮釋新時代兵團人在農業現代化、前沿科技探索領域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
全劇劇長90分鐘,結構為“一序加三幕五場”。序幕從第三代兵團人江來的視點切入,帶出爺爺作為《草原之夜》第一代聽眾的崢嶸歲月;第一幕聚焦爺爺江祖業等第一代兵團人戰天斗地、革命樂觀主義的英雄氣概;第二幕講述父母江躍進、蘇琴扎根邊疆,在滴灌技術、香料種植等領域奉獻青春的愛情故事;第三幕則濃墨重彩描繪江來繼承父輩精神,將滴灌技術與數字科技融合,開拓AI科技計劃,讓兵團精神永續傳承,未來無限可期。
雜技劇《草原之夜》劇照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雜技團黨委書記、團長謝文表示,文化潤疆是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雜技舞臺把這些重大題材通過雜技演繹出來,不僅考驗雜技團每個演職員的心智和耐力,還要交出一份令觀眾滿意甚至驚嘆的答卷,特別是核心劇情之一,聚焦兵團第三代學子江來,將驚險奇絕的雜技技巧與創新道具相融合并搬上舞臺,賦予全劇最具科技感和科幻視野的精彩華章。
劇中主要人物扮演者演員王少琦表示,劇中年輕的主人公江來,深受經典歌曲《草原之夜》的感召和兵團祖輩父輩精神的激勵,學業有成后毅然回到故鄉可克達拉。他并未止步于父輩(江躍進、蘇琴)在滴灌節水技術和香料產業化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第三幕“可克達拉又改變了模樣”中,江來在父輩研發的滴灌技術基礎上,大膽融合數字技術,啟動極具前瞻性的AI科技計劃。為生動呈現這一硬核科技主題,我們在藝術表現上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反復磨礪與創新。
劇中主要人物扮演者演員蘇畢·阿克拜爾透露,劇中運用大量科技感十足的大型魔術、定制化的創新道具以及重新編排的高難度雜技技巧。觀眾有望看到AI科技計劃愿景,通過獨特的雜技語匯和視覺特效得以夢幻呈現。
該劇總導演之一曾健表示,全劇通過雜技這一獨特載體,讓《草原之夜》旋律超越了背景音樂的功能,成為連接歷史與當下、物質奮斗與精神家園的橋梁。當熟悉的歌聲在劇場響起,配合著高難度的雜技表演,觀眾不僅獲得視聽享受,更能深刻感受到兵團70年從“改變模樣”到逐夢星辰的磅礴力量中,那份由《草原之夜》所象征的、永不磨滅的浪漫情懷與精神傳承。
雜技劇《草原之夜》劇照
該劇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雜技團歷時一年多創作、排演、合成,它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是一部用身體極限藝術書寫兵團精神的禮贊,更是一部獻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深情厚禮,必將有形有感有效增強新疆各族群眾“多元一體”“五個認同”,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加強民族團結,推動民族互助,促進民族和諧,凝聚起奮進新時代、創造新偉業的強大合力,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為“新疆美麗、繁榮兵團”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與感動。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