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觀眾來自外省,6%觀眾來自海外,因為一部歌劇相聚上海。”上海大劇院總經理張笑丁感慨,作為“拜羅伊特在上海”的首發之作,《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成功首演,給了上海歌劇市場極大信心。
7月4日,瓦格納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在上海大劇院盛大首演,座無虛席。這臺長達5小時的歌劇馬拉松,不僅吸引了全球歌劇愛好者的目光,更以全方位的藝術體驗和上海特色的服務,成為“票根經濟”的一道新標桿。
首演現場
瓦格納巔峰之作首秀上海,全球觀眾打飛的看戲
從美國到英國,從日本到韓國,世界各地的“瓦絲”專程奔赴上海,只為親歷這場音樂盛宴。
來自美國紐約的拉爾夫·希爾曼是一位作家,出過20本書,他也是瓦格納的忠實擁躉,習慣了把瓦格納的歌劇當作寫作時的背景音樂。
“這是一個很動人的故事,愛、死亡、背叛、復仇與最終的和解,人類的希望、恐懼、焦慮,所有的情感都在其中展現。”希爾曼的妻子是上海人,在妻子的牽線下,他第一次來到上海,遇見了《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
“上海太漂亮了。我去過全世界最美的歌劇院,上海大劇院宏偉壯麗,足以比肩,我忍不住拍了很多照片。”希爾曼和妻子喜歡去有歌劇的地方旅行,告別上海不久后,他們就要飛去美國佛蒙特州,挑戰16小時的瓦格納“指環”。
首演現場
來自英國的安妮是歌劇迷,也是第一次在上海看歌劇。“我看過許多意大利歌劇,但很少有機會看德國歌劇,所以毫不猶豫來了。”前不久,她才在倫敦的皇家歌劇院看過演出,“上海的演出氛圍和倫敦一樣好,一切都令人驚嘆。”
徐先生是男高音,在天津茱莉亞學院聲樂藝術中心工作。去年,他就想去拜羅伊特音樂節“朝拜”,沒搶到票,沒想到它會主動來到自己家門口,“聽到這個消息很震驚,這是拜羅伊特音樂節第一次出海,我一定要來現場看看。”
“瓦格納歌劇值得專門跑一趟。”汪先生是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老師,在首演當天中午,趕到了上海,“現場觀演的儀式感,是視頻無法替代的。”
首演現場
拜羅伊特音樂節的藝術總監、瓦格納的曾孫女卡塔琳娜,也專程來到上海督陣,引起觀眾席一陣小小的騷動。
“我很喜歡樂團的聲音,許忠的表現也極為出色。上海歌劇院的制作實力與藝術水準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舞臺呈現與原版極為接近,很高興能在上海再次看到它。”演出第二天,她便匆匆趕回德國,參加新制作歌劇的排練。
首演現場
從蔥油餅到滴滴券,上海特色服務點亮不眠之夜
拜羅伊特音樂節作為全球歌劇界的“圣殿”,落戶上海,既是國際頂級IP對中國市場的認可,也彰顯了上海“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
“上海的演出事件總是很吸引眼球,能將高端藝術品牌化,吸引全國觀眾來看戲。”從“柏林愛樂在上海”到“拜羅伊特在上海”,北京樂評人張聽雨連續兩次飛到上海,參與音樂狂歡。
這一版《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問世于2022年,融入簡約舞美和投影技術,將這出關于愛與死亡的戲劇,置于簡樸的未來主義背景之下。
“這個制作有東方元素,還有宗教色彩,偏內省。”張聽雨為飾演伊索爾德的女高音麗絲·林德斯特倫的高超實力點贊,在許忠帶隊和5位國際首席加盟下,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發揮出色,也給了他很大驚喜,“刮目相看,可圈可點。”
“永恒之戀”又名“愛之死”,由石榴汁、茉莉花茶、特殊拼配豆制成
為適配長達5小時的史詩級演出,上海大劇院打造了充滿本土溫度的配套服務。
劇院通過講座、工作坊、公開排練等6場藝術普及活動,深化觀眾歌劇理解,還設計18格漫畫帶領觀眾速覽故事、預習劇情;1998藝廊推出“特里斯坦和弦”,用德式豬肘探索德式美食風味;大咖室·咖啡廳推出“愛之死”,冷萃咖啡呼應歌劇主題,單日銷量破百杯。
中場休息時,劇院大堂供應酒水和小食,為觀眾緩解疲憊、補充能量。散場后,8元一個的“金牌”蔥油餅成為暖胃佳選,當晚總計銷量177個。滴滴打車優惠券也來助力,讓觀眾靜心聽完“愛之死”的最后一個音符,安心回家。
“特里斯坦和弦”德式美食
“蔥油餅是上海特色美食,有機會向外國友人安利,很難得。”正在華東政法求學的小薛是德語專業出身,他說,瓦格納歌劇往往會演到深夜,歐美劇院都會配套安排當地特色餐食,還會開設“瓦格納專列”,方便觀眾深夜回家,“上海不僅跟上了國際潮流,還因地制宜做出上海特色的調整。”這種人文關懷讓他感覺暖心,也讓他收獲了今年最難忘的文藝體驗。
大堂酒水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