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逐漸記性差,注意力也集中不了。
年輕時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現在能盯住眼前一畝三分地就不錯了。
如果非要把全部的心神都放在老伴身上,一天到晚就琢磨對方今天高興不高興,藥吃了沒有,跟誰多說了兩句話,只會給自己招致痛苦。
哪天老天爺要收人,總有一個要先走。
那個被留下的,天就塌了。
不是我說話難聽,看看身邊,老伴前腳走,后腳就跟著去的老人,還少嗎?
不是因為身體一下就垮了,是精神上那根唯一的柱子,斷了。
所以,提前把自己的精神支柱多立幾根,別都指望老伴一個人。
各過各的,不是感情淡了,恰恰是為了讓兩個人都活得更久,更舒坦。
既然腦子跟不上,就別硬撐著黏糊
人的大腦,有一種叫“腦灰質”的東西,腦灰質越多,注意力范圍就大。
很不幸,人腦灰質會從三十多歲就開始慢慢減少了,到了六七十歲,速度會更快。
到那時候,你不能再同時操心很多件事了。
所以,別再時時刻刻關注老伴,做不到了,硬要做,只會讓自己心力交瘁,衰老更快。
也別去要求老伴做到。
他忘了你們的結婚紀念日,不是不愛了,是他腦子里的空間真的不夠了。
錢鐘書和楊絳,外人看他們是神仙眷侶,愛了一輩子。
但他們的生活狀態,是“各自過活”的典范。
在牛津大學留學的時候,兩個人就一人一本大英百科全書,比賽著看,各看各的,互不打擾。
回到國內,在清華大學的家里,一人一間書房,中間隔著客廳,安靜地做各自的學問。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里寫道:“我們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我們平常只有兩人。我們兩個人的世界,很小,很小。我們沒有什么嗜好,唯一的嗜好就是讀書。”
他們是精神上的絕對伴侶,但在生活上,給了彼此最大的獨立空間。
這就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對方是一個獨立的、有自己精神世界的個體之上的。
所以,別再強求二十四小時的陪伴了。
給他一間書房,或者給他一個陽臺,讓他去擺弄他的花草。
也給自己找個清靜的角落,看看書,聽聽戲。
把對彼此的過度關注,轉移到對自己的關注上。
承認腦子跟不上了,是一種務實的想法。
你的世界不能只有一個人,太險了
把所有的情感和希望都寄托在一個人身上,等于把自己后半生全梭哈了。
年輕時可以這么賭,因為輸了還有時間重來。
老了,輸一次,就再也爬不起來了。
日本電視臺曾經播過一個紀錄片,講的是一個叫高橋先生的老人。
他的妻子患病多年,他幾十年如一日地照顧,無微不至。
每天的生活就是圍繞著妻子轉,喂飯、擦身、按摩,沒有任何自己的生活。
所有人都夸他是模范丈夫。
妻子去世后,高橋先生的世界瞬間就空了。
他對著空蕩蕩的屋子,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
以前妻子在,他是個被需要的人,現在他成了一個多余的人。
不到半年,他就因為極度的孤獨和抑郁,也跟著走了。
一個人,絕對不能成為另一個人的全部。
不要把老伴當成你晚年幸福的唯一來源。
去培養一點自己的愛好,可以是釣魚,可以是下棋,可以是去公園里跟著人家唱樣板戲,也可以是學著用智能手機,在網上跟天南地北的人聊天。
哲學家叔本華說過:“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他自己。”
一個人要是連獨處的能力都沒有,那他的人生是很可悲的。
學會獨處,學會自得其樂,是老年人的一門必修課。
把世界搞大一點,朋友多交幾個,愛好廣泛一點。
當你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老伴只是你世界里最重要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時候,你的抗風險能力才會變強。
哪天他不在了,你的世界會黯淡,但不會崩塌。
學會自己找樂子
人活著,目標不就是圖個樂呵嗎?
年輕時,樂子可能來自事業的成功,孩子的成長。
老了,這些東西都慢慢遠去了,就得學會自己給自己找樂子。
指望老伴天天逗你開心,是不現實的。
前面說過,人老了,腦灰質少了,哪有那么多精力來哄你。
日本有個女演員,叫樹木希林,她和丈夫內田裕也結婚四十多年,但分居了差不多四十年。
兩個人偶爾見個面,吃個飯,平時各過各的。
內田裕也是個搖滾樂手,生活一塌糊涂,緋聞不斷。
但樹木希林從不抱怨,也不離婚。
她有自己的事業,演戲演到七十多歲,拿獎拿到手軟。也有自己的愛好,喜歡收藏古董,喜歡研究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
因為不依賴丈夫獲得快樂,所以她的快樂,全部來自于她自己的生活。
所以從今天開始,就去發掘一件能讓你沉浸進去,忘了時間,忘了煩惱的事情。
去報個名,學學書法,畫畫山水。
或者買個好點的相機,去拍拍日出日落,拍拍公園里的花鳥魚蟲。
當你能從這些事情里找到穩定的、持續的快樂時,你就不再需要從老伴那里索取情緒價值了。
靠得太近,會扎到對方
年輕時荷爾蒙旺盛,還能忍受。
老了,心氣兒都弱了,一點小摩擦都可能變成一場大戰。
今天你做飯咸了,明天他看電視聲音大了,后天你亂放東西,大后天他起夜吵到你了。
雞毛蒜皮的小事,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會慢慢磨掉所有的耐心和愛意。
分開一點,保持距離,反而能讓感情保鮮。
作家周國平說,好的婚姻是“親密而有距離,相愛而又自由”。
各自有各自的生活節奏,有各自的朋友圈子。
白天他去他的棋友會,你去你的舞蹈隊。
晚上回到家,飯桌上還能交流一下今天遇到的新鮮事。
他跟你說說棋局上的驚險,你跟他聊聊舞蹈隊里的八卦。
這樣一來,兩個人之間就有了新的話題,而不是翻來覆去說那些陳年舊事。
美國有部電影叫《愛在黎明破曉前》,講一對男女在火車上相遇,在維也納共度了一夜。
他們聊哲學,聊人生,聊愛情,火花四濺。
為什么那一夜如此美好?
因為他們是陌生人,有新鮮感,有距離感。
老夫老妻當然不可能再做陌生人,但可以有意識地創造一點距離感。
你去女兒家住幾天,他去兒子家待一陣。
或者干脆一個人報個旅游團,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等回來以后,你會發現,對方好像順眼多了。
距離,過濾掉的是生活的瑣碎和厭倦,沉淀下的是彼此的思念和情意。
給彼此一點空間,讓愛有呼吸的余地。
我能過好,你才放心走
人終有一死。
老夫老妻最大的恐懼,不是自己的死亡,而是自己死后,留下的人怎么辦。
我見過一個老太太,快九十了。
她老伴走了快十年了,她一個人住,身體還挺硬朗。
每天自己買菜做飯,把小院子里的花草侍弄得很好。
鄰居都說她心真大,老伴走了也不見她怎么悲傷。
她慢悠悠地說:“怎么不想,我把他喜歡的君子蘭養得這么好,他在那邊看到了,才會放心。”
聽完她的話,我心里咯噔一下。
原來,真正的深愛,不是你走了我也活不下去,而是我活得好好的,讓你走得安心。
各自過好自己的生活,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就是給對方最好的承諾。
你在,我陪你共享人間繁華。
你不在,我能獨自笑對夕陽西下,連你那份一起過。
讓對方看到,即使沒有他,你也能把日子過得有聲有色。
這是給對方最大的安慰,也是留給自己最后的體面。
所以,從六十歲開始,就有意識地練習一個人生活。
這是對生命最厚重的責任。
說到底,夫妻兩個人,就像兩棵樹。
年輕的時候,恨不得枝葉都纏在一起,共沐風雨。
到了老年,就要學會慢慢松綁,各自扎深自己的根。
根扎得越深,越穩,就越不怕風雨。
哪天其中一棵倒了,另一棵還能屹立不倒,繼續向著太陽生長。
各自過活,不是讓你倆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而是給彼此松綁,讓兩個獨立的靈魂,能更自由地舒展。
別把對方攥得太緊,攥得太緊,最后會窒息。
松開手,你會發現,你不僅擁有了他,還擁有了整個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