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除了灌湯包,這10樣更是一絕,外地都吃不到
開封這座八朝古都,宛如一卷徐徐展開的歷史長卷。
從戰(zhàn)國魏都到大宋汴京,繁華盛景曾讓“汴京富麗天下無”。
清明上河圖里市井煙火,州橋夜市中吆喝聲遠,《東京夢華錄》字字皆是風雅。
包公鍘美、貍貓換太子等典故,讓開封府的正氣長存。
每年上元燈會,燈火璀璨如星河傾瀉;
豫劇梆子一唱,盡顯中原豪邁。
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里,是代代傳承的民間巧思;汴繡針線下,繡出千年風華。
歷經(jīng)歲月變遷,鐵塔仍在訴說過往,大相國寺鐘聲悠揚。
漫步在青磚小巷,感受這座城將厚重歷史與煙火溫情完美融合,
讓人在不經(jīng)意間,便墜入一場跨越千年的溫柔夢境。
來開封吃啥?除了灌湯包,這10樣開封小吃更是一絕,外地都吃不到……
開封雙麻火燒
恁可別小瞧這巴掌大的餅子,它可是清朝晚期回族師傅揣著酥皮點心的絕活鼓搗出來的,
跟北宋胡餅沾親帶故,但比老祖宗更得勁!
正宗做法講究“三絕”:
油和面得揉出筋骨,芝麻得拿涼水褪皮再拿石臼搗成仁,火候得拿捏到鏊子烙出金黃再進爐膛烤出虛紅。
您瞅那餅子兩面沾滿芝麻,活像穿了件金縷衣,咬一口“咔嚓”酥脆,
五香味直往鼻子里鉆,甜口的有棗泥豆沙,咸口的透著大料香,恁說中不中?
現(xiàn)在鼓樓夜市上,雙麻火燒論個賣,三塊錢能買倆,配著油茶喝更得勁。
要說最地道的,還得數(shù)老字號現(xiàn)烤的,鏊子烙的煙火氣是電烤箱比不了的,
您要趕上剛出爐的,芝麻簌簌往下掉,酥得直掉渣,真真兒是“咬一口,香三秋”!
開封桶子雞
開封人吃桶子雞,講究“咯吱咯吱”的脆勁兒,
這雞形如木桶不開膛,全靠翅下小口掏內(nèi)臟,
老湯里滾三滾,金黃脆皮裹著彈嫩肉,咬一口咸香直竄天靈蓋!
要說這雞的根腳,能捯飭到北宋汴京城,
當年御膳房里就流行這口,后來馬家先人揣著老湯從南京逃回開封,
在鼓樓邊支起“馬豫興”的招牌,一鍋湯熬了百十年,三九天不凍三伏天不餿,
硬是把這皇家滋味熬成了百姓桌上的常客。
現(xiàn)在你到開封夜市,老攤主操著地道豫東話吆喝:“乖,嘗嘗咱這桶子雞,皮脆得像鵪鶉蛋殼!”
半只雞四十來塊錢,雖比燒雞貴一截,可那肉緊實得像牛肉干,雞皮嚼著直彈牙,蘸著蒜汁配啤酒,中!
最絕的是剔骨刀法,老師傅片雞皮不沾肉,薄得能透光,往盤里一擺跟朵金菊花似的。
這手藝早被列為河南非遺,外地朋友都說“帶得勁的開封味兒”!
開封大刀面
這碗帶著皇城根兒貴氣的面,可是從宋朝就撩撥著老饕們的胃。
您瞅那切面的刀,一尺多長,刀背寬得能當尺子量,咣咣剁案板的聲音,隔著三條街都能聽見。
早年間乾隆爺過大壽,慈禧老佛爺擺壽宴,
御膳房都得派人快馬加鞭去蘭考縣取這“長壽面”,圖的就是個筋道綿長的好彩頭。
要說這面的講究,全在“三細三絕”上。
面是雞蛋清和的精白面,醒足七十二個時辰,搟面杖推得比宣紙還薄,
大刀切出來的絲兒能穿針眼。
您別小瞧這刀法,老師傅左手按面右手提刀,手腕子一抖,細面比掛面還勻溜,
簾子蔑面跟竹篾似的透光,最絕的是閃刀面,一刀實一刀虛,煮出來跟韭菜葉兒打摞兒。
夏天澆頭得用新蒜汁子配香醋,呲溜一口透心涼;冬天得是魚蝦慢煨的高湯,嗦啰一碗渾身熱乎。
三鮮蓮花酥
是開封人刻進DNA的宮廷甜點,跟“貍貓換太子”的傳說鎖死。
北宋李妃娘娘遭陷害跳了蓮花池,
八仙里的呂洞賓仨仙人拿芙蓉給她重塑肉身,滿池蓮花一夜全開。
開封老師傅們腦洞大開,用香蕉、棗泥、山楂當餡兒,拿糖粉香油和面,
捏出層層疊疊的蓮花瓣,刷蛋液烤得金黃酥脆。
咬開薄如蟬翼的酥皮,酸甜餡料裹著荷香直往鼻尖竄,本地人管這叫“真得勁!”
這酥點在開封賣得最火,跟鯉魚焙面組CP,一桌宮廷宴人均五十能吃到扶墻出。
老輩人講究“三刀六瓣”,拿刀尖在酥皮上劃三道,
烤完自動綻成蓮花樣,里頭山楂糕紅得透亮,棗泥沙沙的口感像咬到宋朝的荷塘月色。
現(xiàn)在年輕人開發(fā)了新吃法,配著信陽毛尖當下午茶,連炫三塊都不帶膩,
畢竟“仙果”這名號,可是八百多年前趙匡胤蓋章認證過的!
羊肉炕饃
開封夜市扛把子羊肉炕饃,焦香能饞哭神仙!
這吃食源自回族人家,早年間用碎羊肉裹薄餅炕熟,是窮講究里的硬核美味。
如今夜市攤上,兩張金黃烙饃夾著羊肉末、蔥花、孜然,羊油在鐵鏊子上滋滋作響,
烙得外皮酥脆掉渣,里頭肉餡還冒熱氣。
趁熱咬一口,焦香混著肉汁直竄天靈蓋,本地人管這叫“得勁”!
記住嘍,涼了可就“次毛”了,恁可別犯這糊涂!
開封花生糕
恁可別小瞧這金燦燦的薄片兒,這可是從宋朝宮廷里傳出來的寶貝!
早年間慈禧太后西逃路過開封,一嘗這花生摻糖稀手工撕拉的糕點,當場拍桌子定成貢品,回京后年年催著進貢。
要說這手藝,白記家從民國初年就支起爐灶,用開封沙地種的花生,
顆顆飽滿得像小金豆,摻上廣西蔗糖熬的漿,老師傅掄圓了膀子反復拉扯,
愣是把糖和花生撕出二十多層酥皮,咬一口“咔嚓”響,碎渣子簌簌往下掉,甜香直往嗓子眼兒鉆。
現(xiàn)在去鼓樓夜市,準能瞅見老師傅穿著對襟褂子,當街表演“拉糕絕活”。
糖漿在木案上扯出金絲兒,花生碎裹著熱氣翻飛,
圍觀的小孩兒急得直跺腳:“中不中?快讓我嘗嘗!”
這糕點嬌貴得很,碰一下就碎成渣,可偏偏越碎越香,
配著信陽毛尖吃,麥芽糖的蜜香能繞舌根三圈。
汴京烤鴨
是開封人刻在骨子里的驕傲,這道從北宋宮廷飄香千年的美味,如今仍是豫菜宴席上的“頭牌”。
北宋《東京夢華錄》里記載的“爊鴨”,
用的可是汴河邊上吃魚蝦長大的肥鴨,拿棗木明火慢烤,
烤出的鴨皮金黃酥脆像琉璃,鴨肉嫩得直冒油星子,
咬一口“咔嚓”響,滿嘴都是果木香。
老開封人講究“裸吃”驗貨,
啥醬料都不蘸,直接嚼鴨肉,要是沒腥味還透著甜絲絲的棗香,那才叫地道!
現(xiàn)在開封館子里,汴京烤鴨還玩出了新花樣。
有些老師傅會往鴨肚子里塞鮑魚、鳳梨,烤出來帶著海鮮鮮甜或者果香,年輕人可待見這口。
不過老食客最認的還是傳統(tǒng)吃法:
鴨皮蘸白糖,鴨肉配高爐燒餅,再來根蔥白、抹點甜面醬,一卷下去“得勁”得很!
要說價格,鄭州大館子里人均八十能吃得美,開封本地老字號更實惠,半只鴨子夠仨人解饞。
開封鍋貼
這道汴梁城傳了千年的老味道,最早能扒拉到北宋東京的“煎角子”。
光緒八年創(chuàng)號的邢家鍋貼,那句“皮薄餡大形似船,黃焦酥脆翅淋連”的順口溜,
老開封人都能哼上兩句。
現(xiàn)包現(xiàn)煎的鍋貼,得用平底鍋抹油擺得整整齊齊,武火煮文火烙,
最后澆上稀面水滋滋啦啦結(jié)出冰花脆皮,活像一扇金黃的小屏風。
咬開薄皮兒,肉餡混著韭黃鮮得直沖天靈蓋,灌湯流油燙得人直哈氣也舍不得松口。
老食客都知道,得蘸著香醋就蒜瓣兒吃,
酸辣鮮香在嘴里打滾,那叫一個“得勁”!
老開封最認的還是鮮肉韭黃這口經(jīng)典。
要是有本地朋友招呼你“走,懟鍋貼去”,那絕對是拿你當自己人,
畢竟在開封,沒有啥事兒是一盤焦脆流油的鍋貼解決不了的!
羊雙腸
在開封的清晨,老饕們會撂下筷子沖一句:“走,懟碗羊雙腸去!
這湯可是從唐朝宮廷菜“熱洛河”演變來的,當年安祿山喝的就是這玩意兒。
如今開封人用羊大腸套小腸,灌上羊血熬成乳白色濃湯,撒把香菜辣椒油,喝得“嗷嗷叫”。
正宗做法講究“三洗三煮”,
腸子得用生粉鹽搓得發(fā)亮,再塞進羊血燜煮。老攤主凌晨三點就咕蛹著生火,
湯鍋里翻滾著羊腰子、胎盤這些“硬貨”。
您別嫌腥膻,老開封人就好這口“血管混凝土”的醇厚,配上免費鍋盔泡菜,十五塊錢能撐到晌午。
湯色透亮得能照見人影,喝完渾身熱乎得想“噴空兒”。
要我說啊,這碗湯就是開封人的精氣神,管你“老鱉一”還是“二半吊”,嘬住這口鮮,立馬活泛起來!
開封杏仁茶
那可是汴梁城千年煙火氣里熬出來的老味兒!
這碗甜湯能追溯到宋朝,說是當年皇宮里給貴妃娘娘們養(yǎng)顏的秘方,后來流落民間,成了老百姓夜市攤上的心頭好。
你瞅那碗杏仁茶,白生生、稠糊糊,杏仁粉混著糯米粉拿沸水一沖,
再撒上把瓜子仁、芝麻、葡萄干,最后淋勺糖桂花,
嘿,這“滿碗星斗”的賣相,擱現(xiàn)在夜市攤上照樣能饞哭小孩兒!
喝前得用勺子攪和勻,讓每粒果仁都裹上杏仁香。
老饕們講究“三口定律”:一抿甜,二品滑,三嚼脆,末了還得把碗底舔干凈才叫“中不中”。
鼓樓夜市那家百年老店,十塊錢一碗還排長隊,為啥?
人家用石臼現(xiàn)磨杏仁,火候拿捏得死死的,喝著不齁嗓子,潤肺又頂飽。
要我說,這杏仁茶就是開封人的“早C晚A”,早上喝提神,夜里喝暖胃,比奶茶得勁多了!
得嘞老表!
甭管恁是奔著州橋夜市的煙火,還是來尋《東京夢華錄》里的風雅,
開封這十樣吃食就是咱最熨帖的接頭暗號!
三塊錢的芝麻火燒簌簌掉渣,十五塊的羊雙腸湯暖得心尖打顫,
您就敞開懷懟吧——油茶配火燒是清晨的舒坦,蒜汁蘸桶子雞是夜半的痛快。
十塊錢買來的歡喜,夠您揣著滿城溜達,
啃著宋朝的月光,嚼著八朝的甜香,末了打個飽嗝兒,全是千年汴梁的溫熱!
得勁不?走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