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貴州頻道
涂敏
夏日午后,經過陣雨洗禮的山林格外翠綠,顧不上吃午飯的白明金一頭扎進林子里開始了他的日常巡護。林下,大小不一、青苔密布的丹霞石上,一缽缽花盆之中,金叉石斛在斑駁的陽光之中,茁壯成長。
航拍貴州省遵義市赤水市長期鎮興旺村石斛種植基地。人民網記者 涂敏攝
今年75歲的白明金是貴州省遵義市赤水市長期鎮興旺村五一組村民。以前,他守著貧瘠的十來畝地種玉米,累沒少受,錢卻掙不到。2011年,在當地政府支持下,他將十幾畝山地退耕還林,開始種植金釵石斛。“不用整天圍著莊稼轉,管護也沒那么累,我想試試看!”被問怕不怕失敗時,他笑著說。
為種好石斛,市里的技術指導、村里的現場培訓,白明金一場不落。如今,他的種植規模擴大到290畝。石斛鮮條高峰期,80元每斤的收購價讓他喜上眉梢:“這些年掙了多少錢沒細算,但日子是越過越好。”
白明金在林下石斛種植基地內察看石斛長勢。人民網記者 涂敏攝
巡護完林下石斛基地,白明金又走進盆栽石斛種植大棚。棚內黃金位置擺著一張寬大木桌,桌上略顯凌亂,三個直播用的手機支架尚未收拾,背后木架上,原木花盆里幾朵紫白相間的石斛花未謝,野趣盎然。
“五月前后,石斛花開時賣盆景,賣不完的賣鮮花,年底采收鮮條。” 他一邊收拾待售盆栽,一邊細數:每年靠出售石斛鮮條、盆栽和花,純利二三十萬不在話下。隨著電商興起,石斛盛花期每天超100盆的訂單讓一家人忙得不可開交——兒子兒媳直播賣貨,老兩口提供后勤支持,村里人幫忙打包發貨,生意越做越紅火。
白明金向記者展示種植的盆栽石斛。人民網記者 涂敏攝
“興旺村1063戶3574人中,超90%參與石斛產業,收入大幅提升。”赤水市長期鎮黨建辦工作人員袁雪濤介紹。金釵石斛是赤水地道藥材,有百余年種植史,其生長于荒山丹霞石與苔蘚共生的特性,能有效保護石頭不受風化、提高荒山植被覆蓋率。
赤水依托豐富丹霞石資源和獨特氣候,大力發展石斛產業,走出“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石上經濟”之路:全市建成6萬平米育苗大棚、9.87萬畝仿野生種植基地、1.26萬畝“定制藥園”,獲得8674.5畝有機認證、3560畝GAP認證,選育“赤釵1號”品種,制定《赤水金釵石斛仿野生種植技術規程》團體標準,確保品質穩定。
在加工端,2萬余平方米的GMP加工廠房、4條GMP生產線、12條SC認證生產線及配套冷庫、質檢中心落地,企業入駐全國及貴州省中藥材質量追溯平臺,實現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100%。
赤水石斛加工企業生產的石斛飲片。人民網記者 涂敏攝
科研合作方面,赤水與北京中醫藥大學、貴州大學等院所合作,獲省市級科技成果3項、國家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17項,研發傳統飲片、凍干飲片、石斛口服液等15個系列40余個產品,涵蓋醫藥、保健品、化妝品等領域,注冊商標70個。
截至目前,赤水13個鄉鎮1.5萬戶5萬余人參與石斛產業。赤水蓬勃發展的石斛產業,僅是貴州林下經濟的縮影。
貴州92.5%的國土面積為山地丘陵,森林資源豐富。立足優勢,貴州大力發展茶葉、食用菌等12個農業特色產業,扭轉山地劣勢,實現質量興農;打造生豬、牛羊等百億級產業集群,推動區域品牌出圈;打造全國天麻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優質淫羊藿產區,大方天麻、赤水金釵石斛等“黔藥”品牌脫穎而出。截至2024年5月底,貴州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和名特優新農產品達754個,較2020年增長66%。
2025年2月18日召開的貴州全省林業工作會議提出,2025年將加快構建現代林業產業體系,通過建設高效基地、提升加工轉化、推動市場融合,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統一,預期林業產業總產值達5000億元以上,林下經濟全產業鏈產值達1000億元以上。綠水青山間,“金山銀山”的富民畫卷正徐徐展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