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只花18塊的內地游客別來香港!”“沒錢就別來一線城市!”最近香港富四代鐘培生的這番言論,把香港社會撕開了一道血淋淋的口子。
評論區港人集體點贊,甚至有人附和“窮游對經濟沒幫助”“香港是有錢人的天堂”——這哪是精英發言?分明是拿著放大鏡照香港的傷疤!
先擺事實。
鐘培生這兩條動態,句句扎心:先罵“低消費游客沒文化、丟垃圾、睡大街”,還點名麥當勞和清潔工被拖累;再補刀“沒錢別來香港”,甚至提議給出租車發消費券,理由是“坐出租的才是有錢人,還能逼司機交稅”。更魔幻的是,評論區一片叫好,有人直接喊出“香港不是福利院,窮鬼滾回內地”。
這場景像不像一場荒誕劇?
一邊是富四代站在道德高地指點江山,一邊是普通港人跟著起哄,仿佛香港真成了“有錢人的私人會所”。可現實呢?香港旅游發展局數據顯示,2023年內地訪港游客人均消費約5000港幣,其中“窮游”群體占比超60%。這些被罵“18塊一天”的游客,可能擠在青年旅舍,啃著便利店飯團,但他們的每一分錢,都在給茶餐廳、藥店、便利店輸血——沒有他們,香港零售業早垮了!
鐘培生們可能不知道,香港經濟現在有多脆弱。
2023年本地零售額雖回升,但主要靠內地游客撐著。更諷刺的是,那些被他們嫌棄的“窮游客”,恰恰是香港最需要的“經濟血液”。
為啥?
因為有錢人來香港,可能買塊表就飛了;但普通游客會坐天星小輪、吃蘭芳園絲襪奶茶、逛旺角街市——這些消費看似微小,卻養活了無數小商販。鐘培生說“窮游沒幫助”,就像說“毛細血管不重要,只要心臟跳就行”——沒有毛細血管輸血,心臟早晚停擺!
更扎心的是,這種“有錢人至上”的邏輯,正在撕裂香港社會。評論區有人反思:“本地人消費力不足,才要靠游客,可我們沒想過怎么吸引高消費群體。”這話聽著理性,實則暴露了精英階層的短視——他們把“高消費”等同于“有錢人”,卻忘了普通游客的消費頻次更高;他們嫌棄“窮游客”素質低,卻沒看到自己用金錢衡量人的嘴臉有多丑陋。
香港從來不是“有錢人的天堂”。
從上世紀60年代的“購物天堂”,到90年代的“東方之珠”,香港的繁榮靠的是包容——包容不同膚色、不同口音、不同消費能力的人。李嘉誠擺地攤起家,周潤發坐地鐵買菜,這些傳奇故事背后,是香港對“普通人”的尊重。可現在呢?富四代們用“18塊”劃線,把游客分成三六九等,這不是“精英意識”,是“精神返祖”——回到那個只有洋行大班和買辦才能說話的年代。
最可笑的是,鐘培生們一邊罵“窮游客”,一邊享受著他們帶來的紅利。
香港出租車司機為什么支持發消費券?因為現在游客都坐地鐵,他們快餓死了!清潔工為什么被“拖累”?因為游客多了,垃圾才多,他們才有活干!這些被精英們嫌棄的“麻煩”,恰恰是香港經濟的底色——沒有底層勞動者的汗水,沒有普通游客的消費,香港的霓虹燈早滅了。
這場爭議給香港敲響警鐘:當精英階層用金錢衡量人的價值,當普通市民跟著起哄排斥“窮游客”,這座城市正在失去最寶貴的財富——包容與多元。香港不需要“有錢人的天堂”這種虛名,它需要的是:無論你花18塊還是18萬,都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最后想問:你覺得香港該歡迎“窮游客”嗎?是堅持“有錢人優先”,還是重拾“來者都是客”的傳統?評論區聊聊,別讓這場討論,最后變成精英們的自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