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近日,有網民在參觀湖南博物院時發現,博物院三樓的某專題展覽中的一處注釋出現明顯錯誤,“清嘉慶”被錯誤注釋成“清嘉靖”。7月1日下午,湖南省博物院有關工作人員就網民指出的問題回應大皖新聞記者,該注釋確實出現錯誤,“正在重新制作展品展板,預計將于次日完成更正。”
事件發生在湖南博物院三樓的專題展覽“惟楚風流——明清湖南士大夫的筆墨丹青”中。該展覽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明清時期湖南風雅士紳的書畫藝術”,卻被發現一處展品菊花石的注釋中,引用《瀏陽縣志》時錯誤標注為“清嘉靖”。
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低級錯誤,嘉靖屬明,嘉慶屬清,二者相隔近200年,明清作為中國最后兩個封建王朝,其分期是歷史研究的基礎框架,博物館作為歷史文化的守護者,犯下如此錯誤,相當于數學教授混淆加法和減法。
面對質疑,湖南省博物院工作人員7月1日的回應顯得蒼白:“可能是由于院內工作人員對年代信息不夠敏感,在編輯過程中導致了工作失誤”,在歷史博物館工作的專業人員,竟對歷史年代“不夠敏感”?這無異于廚師對火候“不夠敏感”,外科醫生對解剖“不夠敏感”。
更值得深思的是,該錯誤并非開展初期存在,展覽已對外開放多時,卻直到游客發現才被糾正。博物院工作人員坦言:“由于此前并未收到相關反饋,所以未能及時發現這一問題”。這說明在內容審核和日常巡查中層層失守,展板文字未經歷史專家復核便制作上墻,管理人員巡視時未發現基礎性錯誤,那要是若無游客曝光,錯誤可能長期留存?
博物館作為專業機構,本應建立多重審核機制,比如從史料組提供原始資料 → 歷史研究員核對準確性 → 設計部制作展板 → 布展前專家組終審 → 開放后定期內容復查,整個過程應該是嚴謹的,但很顯然,湖南博物院的管理流程在此事中暴露出明顯漏洞。
博物館不僅是文物倉庫,更是國民歷史教育的圣殿,2023年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12.4億人次,其中青少年占比超30%,當孩子們指著“清嘉靖”問老師“清朝為什么會有嘉靖皇帝”時,錯誤便從展板滲入認知。
湖南博物院事件引發輿論嘩然,恰恰折射出公眾對文化機構的高度信任與期待。工作人員在回應中提到“對網友以及廣大熱心游客的監督表示感謝”,這一態度值得肯定。但比事后補救更重要的,是建立不讓錯誤出門的預防機制。
歷史不容錯置,博物館的每一塊展板都是文明傳承的碑石,而專業精神不會憑空產生,它需要制度保障與敬畏之心的雙重滋養。只有每座博物館都建立嚴苛的內容審核機制,每位工作人員都視歷史準確性為生命線,被扔進垃圾桶的“清嘉靖”展板,才能真正成為文化自省的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