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在社交平臺刷到"2025年7月日本要發生大災難"的說法,有人擔心,有人好奇,也有人覺得"這也能信?"
時間到了,網上“日本無事發生”的討論度超高。
一個不注意,又發現圍脖上關于“日本末世預言剩一天的作家離開日本去旅行”的話題,討論度越來越高!
從昨天起,不少日本網友都瘋了似的玩起了抽象:
▼7月6日的龍樹諒(被揍的她)
▼為了阻止日本滅亡而出動的貓貓隊
▼明天日本要滅亡了,我去大山逃亡了,再見
▼午飯!好像明天日本要滅亡了,以防萬一我來吃了價格稍高的馬肉刺身配啤酒。
今天咱們就聊聊這事兒,只說大家關心的細節。
01
起因:一個漫畫家的夢,怎么成了"預言"?
這事兒得從日本漫畫家龍崎諒說起。2021年7月5號凌晨,她做了個夢,夢見"日本列島南邊的太平洋海水突然翻涌",醒來后把場景畫了下來,寫進2023年出的書《我所見的未來 完全版》里。
書里提到"2025年7月可能有災難",但沒說是哪天,也沒說具體啥災難。
結果今年6月,有人把書里的內容和"7月5號"強行掛鉤,還加了點"風水玄學"的解讀,說"夏天別去日本旅游"。
視頻一火,#就上了熱搜,好多網友跟著討論。
02
影響:機票跳水、航班調整,游客咋選?
最直接的變化,是去日本的機票和酒店預訂。
香港航空原本每周3班飛仙臺,現在直接停到10月底;
成田飛香港的廉價航空,單程票價降到4100日元(約190塊人民幣),往返含稅才1350塊,比東京到大阪的新干線還便宜;
北海道、九州這些太平洋邊的酒店,取消訂單的突然變多,尤其是中國游客。
日本經濟學家估算,若當前趨勢持續,旅游業及相關產業損失或達5600億日元。
有網友調侃:"這價格,不去都虧!"但也有人猶豫:"萬一真有事呢?"
官方回應:氣象廳說"科學做不到",漫畫家說"只是夢"。
面對傳言,日本氣象廳7月3號開了說明會。廳長野村龍一直接說:"現在技術根本做不到精準預測地震的日期、地點和大小,那些說'某月某日必災'的,都是沒根據的。"
龍崎諒本人也通過節目回應:"我就是記了個夢,沒定具體日期。不過這事兒能讓大家多想想防災,也算好事吧。"
03
專家說:別被情緒帶節奏,防災靠平時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張明分析:"這種傳言為啥火?一是大家對災難有天然好奇,二是社交媒體愛傳'震驚體'。但旅游旺季里,這種討論對酒店、航班的沖擊特別明顯。"
日本防災專家更實在:"與其糾結'某天會不會災',不如現在查查家里的應急包,學學急救知識。防災是細水長流的事,不是靠預言。"
一個模糊的夢→被解讀成"預言"→社交媒體放大→影響現實。
日本網友評論道:
▽ 最近火山噴發、地震頻發,說不定未來真會有大的地殼變動。
夢境有時候會成真,也可能暗示些什么,另外還可能反映做夢人的精神狀態。據書里說,出版社出書時會琢磨怎么讓書好賣,所以有時候可能沒完全理解作者的意圖。反正做好防災準備,就算最后啥事沒有,不也挺好嗎!
▽作者明明說的是"7月期間",但媒體卻片面強調"7月5日"這個日期,這本身就是問題。連作者自己都感到困惑,媒體更應該承擔起準確傳遞信息的責任。
反正7月5日大概率不會發生什么,但如果到時候媒體跳出來批評"預言落空",那才是真的不合理。報道應該基于準確信息,這才是媒體該有的態度。
▽ 大家都在說會有大災害,但作者明確區分了"大災害"和"大災難"。2011年3月是"大災害"(自然災害),而2025年7月被稱作"大災難"。所以作者推測,這次說不定是人為因素引發的?在當今時局下,人為造成的災難不是也有可能發生嗎?不管怎樣,做好準備都是很重要的。
▽ 雖然希望什么都沒發生,但最近4到5級的地震這么頻繁,我覺得可能性也不低。
去年盂蘭盆節前后的地震成了契機,我開始儲備防災物資。先從應急包開始,然后是水、應急食品、廁所用品,連卡式爐和氣罐都準備了。還聽了經歷過災害的人的建議,連青汁都備上了。
我特意把7月5日當作截止日期,逼自己趕緊備齊。要是沒有這個時間限制,我可能一直拖拖拉拉,啥都不準備。
現在覺得,這一天反而是讓我重視防災的好契機。
現在看來謠言不攻自破了!
對此,你怎么看待呢?
點擊下方解鎖日語治愈小劇場
戳我獲取同款入門日語資料吧
— End —
撰稿:reiga
圖源:網絡;侵刪
審校:Reihei、LEE
熱門文章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