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有福之人不用忙,無福之人跑斷腸。”
每個人都想福澤深厚,運勢加身,順遂過一生。
然而求神拜佛并無用,如《了凡四訓》所說:“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禍,也不會有從天而降的福。
一念,一言,一行,皆有因果。命里的福,憑自己修。
01 良言引福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人這一張嘴,是話語之門、心靈之聲、福禍之本。
說話尖酸刻薄,傷人如利刃,就是在折損自己的福報。
相反,嘴上留德,言語暖心,才能感召好運,引來福澤。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古時,有個將軍幼子夭折,悲痛不已。
他轉頭問身邊的侍衛:“世間何事最苦?”
侍衛想也不想,開口答道:“世間最苦,不過中年喪子。”
將軍一聽,神色不定,半晌后沉聲問道:“世間何事最難?”
侍衛聽出其中的不愉,也知道自己方才言語傷人,他靈機一動,說:“世間最難,不過開口說話。”
將軍聽后,明白了侍衛的難處,便大度地饒恕了他,還因他說話機靈,對他不吝提拔。
《吉祥經》中說:“言談悅人心,是為最吉祥。”
哪怕是一句簡單的話語,也會有無窮的果報。
余生,多說良言好話,不出惡語妄言,方可福氣常存,諸事皆順。
02 吃虧招福
《警世通言》中講:“吃一分虧,受無量福。”
世事無絕對,有些情況下,吃一時的虧,反倒會招致更大的福。
因為愿意吃虧的人,心量大,心胸寬,從不占人便宜,從不斤斤計較。
他們樂于助人,到最后,所有的因果福報,又都會流轉到自己身上。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黨派伐異,民不聊生,黃巾起義后,更是天下大亂。
財主魯肅不僅不兼并土地,反而大量施舍錢財,賣出土地,用來周濟災民,結交賢士。
當時,正在居巢縣任縣令的周瑜聽聞他的名聲,便前去求糧,以緩解災荒。
魯肅家中有兩個大糧倉,聽聞來意,他毫不猶豫,捐贈其中一倉。
周瑜深受感動,為他的品格器量所折服,主動與他結交。
后來,周瑜成為吳國將軍,向孫權大力舉薦魯肅,可為輔佐之臣。
自此,魯肅改換門第,成了東吳顯宦。
《圍爐夜話》中說:“一味學吃虧,是處事良方。”
吃虧是福。對人對事抱著肯吃虧的態度,這樣的人往往不會吃虧。
最終利人且益己,成全別人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
03 行善積福
《素書》有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一切福禍,皆在心地。福與禍,源于善與惡。
一個人行善有方,就是積福有道。
這便是,“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公元1343年,淮河沿岸遭遇嚴重的瘟疫和旱災,莊稼顆粒無收,百姓餓死無數。
災難來臨后,朱元璋的父親、大哥、侄子、母親相繼餓死,只剩他和二哥相依為命。
死者為大,入土為安,朱元璋只想找個地方,埋葬自己的家人。
于是,他找到自己家祖祖輩輩為其效力的地主劉德,希望他施舍一塊地。
劉德果斷拒絕了他,反倒是隔壁的富商劉繼祖,大發善心給了一塊地,讓他得以安葬父母親人。
朱元璋對劉繼祖感恩戴德,并說:“將來我一定回報今日的恩情。”
劉繼祖的善心沒有被辜負,朱元璋登基為帝后,封劉繼祖為義惠候,連劉繼祖后人也都因此被皇家優待數百年。
正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種下善行的因,收獲福報的果。存善念,為善事,才是人間正道。
04 厚德載福
《易傳》有言:“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一個人生命中有多少福,就看他有多少德。
德行越是厚重,越能安身立命,承載福報。
明朝時,有個叫張畏巖的趕考學子,此人才華出眾,頗具名望。
鄉試揭榜后,他發現自己名落孫山,憤慨之下,當街破口大罵。
有一道人恰好路過,對他說:“功名全在命,命中無福,文章再好也無用。”
聽罷,張畏巖急忙問道:“我要怎樣才能改變命運呢?”
道人說:“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
張畏巖幡然醒悟,從此磨礪心性,積累德行,三年之后再考,便榜上有名。
《菜根譚》中說:“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yà,迎接)之。”
倘若天命薄福,那就修身養德,迎接福氣的到來。
人有德,必有福,厚德即厚福。
厚養自己的德行,就是厚積自己的福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