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之爭,正成為大國博弈的新前線。當美日澳印四國在華盛頓高調宣布啟動"四方關鍵礦產倡議",印太稀土聯盟悄然成型之際,中國亮出了29年來的關鍵底牌——新修訂的《礦產資源法》正式實施,稀土戰略布局全面升級。這場圍繞"工業維生素"的較量,正在重塑全球地緣經濟格局。
四國聯盟:各懷心思的“稀土同盟”
7月1日,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在華盛頓推動美日澳印四國外長啟動"四方關鍵礦產倡議",標志著印太稀土聯盟的基礎正式確立。然而,這個聯盟從誕生之初就充滿裂痕。日本作為美國在亞洲的盟友,卻在貿易談判上與美方尖銳對立——特朗普政府堅持"對等關稅",而日本要求一攬子解決所有關稅問題,雙方領導人三次通話、經貿團隊四輪談判均未能彌合分歧。特朗普甚至威脅提高汽車關稅,日本則強硬回應"絕不犧牲農業"。
稀土(資料圖)
印度的情況稍顯緩和,莫迪政府雖配合對中國鋼鐵加征關稅,但劃定了農業和乳制品兩條紅線。美國為在7月9日前達成協議做出部分讓步,小范圍協議雖已簽署,但特朗普在印巴空戰期間宴請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的舉動,仍讓印度心存芥蒂。澳大利亞表面與美國和睦,但五角大樓6月釋放的"可能退出奧庫斯協議"信號,促使澳方悄然加強與中國的互動。
中國反擊:從稀土管制到法律升級
面對四國聯盟的圍堵,中國迅速打出組合拳。今年4月,中國對七種稀土元素及相關磁鐵實施出口限制,直接回應美國的關稅戰。這一舉措不僅凸顯了稀土作為地緣政治武器的威力——2010年暫停對日稀土出口曾導致價格暴漲十倍——更標志著中國開始精準施壓。魯比奧雖高調宣稱要實現"關鍵礦產供應鏈多元化",但中國對高性能稀土磁鐵的出口許可仍未放開,且將美制造商的出口期限限制在六個月。
稀土(資料圖)
更重磅的是,7月1日實施的新版《礦產資源法》歷經29年首次大修,被官方稱為"推倒重來"的改革。該法首次將"保障國家礦產資源安全"寫入立法目的,并制定戰略性礦產資源目錄,對稀土、鋰礦等實行保護性開采。數據顯示,中國累計申請近26,000項稀土相關專利,遠超日本的13,920項和美國的9,810項,技術壁壘之高令西方望塵莫及。
中國的稀土霸權:三大戰略支柱
中國的優勢絕非偶然。首先,技術壁壘難以逾越。自1980年代引進法國技術后,中國持續投入研發,"十二五"規劃更明確將稀土下游產業(如磁鐵、熒光粉)列為優先方向。其次,環保政策的差異讓西方企業望而卻步。1970年代美國礦山因環保壓力關閉后,中國憑借相對寬松的政策迅速崛起,非中國公司甚至將高污染精煉業務外包給中國。最后,國家主導的產業整合堪稱教科書級別。2011年,中國政府將100多家稀土企業整合為6家國企;2022年進一步合并為中國稀土集團,控制全球30-40%的供應。通過生產配額和出口限制,中國成功壓低國際價格——2024年1月至7月,釹鐠價格下跌20%便是明證。
華盛頓(資料圖)
西方的困境:29年未能打破壟斷
盡管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投入巨資試圖破局,但成效有限。美國唯一的稀土礦需29年審批才能新建,即便國防部提出"從礦山到磁鐵"計劃,冗長的流程和中國可能的降價策略仍讓項目難以為繼。日本日立金屬在美國的工廠因成本過高于2020年關閉;澳大利亞公司雖在2025年5月實現重稀土生產,卻受困于供應過剩和價格低迷。正如《外交官》所言:"國際社會打破中國壟斷的努力收效甚微。"
結語:稀土戰爭的未來
印太稀土聯盟的成立與中國法律升級的同步,預示著一場持久的博弈。四國雖在華盛頓牽手,但內部矛盾與成本劣勢注定其難以撼動中國的主導地位。這場"工業維生素"之爭,既是技術的比拼,更是國家戰略的較量。正如文章所述,中國通過"集中資源和長期規劃",已在關鍵領域塑造了全球依賴性——而這,或許正是未來國際競爭的核心邏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