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鋼鐵行業的平均利潤率10%,當年寶鋼的毛利率達到33%,這和現在很多高科技產業的毛利率差不多。隨后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出口大增,房地產黃金20年開啟。鋼鐵產量伴隨GDP一同走高,產量開始逐漸超過需求,導致行業利潤率逐步下降。
2007年行業利潤率降低到6%,經濟危機以后更是一路下滑,到了2015年全行業的利潤率只有0.1%,當年一噸螺紋鋼的價格比一噸白菜還低,鋼鐵的價格低于很多企業的成本價,超過一半企業出現虧損,不賺錢還生產,只是為了保住市場份額,所以靠企業自覺減產比較困難,在這種背景之下,國家開啟了供給側改革。
改革的效果還是比較顯著的,2017年行業利潤率恢復到4.9%,疊加房地產貨幣化棚改政策,鋼鐵行業又過了六七年的安逸日子,一直到2022年。
這次房地產泡沫破了之后,房子賣不動了,鋼鐵需求也少了,產能過剩問題快速爆發,全行業又處于虧損的邊緣,到了2023年,接近4成鋼鐵企業虧損,螺紋鋼的價格從6000左右跌到現在3000多塊,這其實也正常,需求不振,而鋼鐵產量又沒有大幅下滑,價格腰斬也可以理解。
想了各種辦法都沒有效果,最終又要開啟供給側改革,要切實的降低大部分行業的過剩產能,鋼鐵,煤炭,玻璃,水泥,光伏,汽車,后面還有半導體,電子器件,都是如此。
生產力快速提高,必然帶來產能過剩,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之前也是如此,全世界都是如此。現在的美國是生產力落后導致生產不足,和百年前的美國是截然相反的。
有一個疑問:為什么當年的供給側改革僅僅只是降低了2015和2016這兩年的產量,隨后又不受控的增加?我認為最大的可能是阻力太大,降低的限額不好分配,最終導致產能無法下來。
產能過剩就會導致價格下跌,當很多商品價格下跌以后就會促使宏觀經濟通縮,要解決通縮問題,只有兩個辦法:減少產量,或者增加需求。
? 減少產量就是供給側改革,只要限產,價格自然就上去,通縮的問題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但是全國一盤棋,誰該減少多少,用什么名義減少,國企和民企怎么對待,都是問題。
? 如果不想減產就要增加需求,要么是拉動內需,要么出海。
這幾年刺激內需用了很多方法,效果一般般,在資產價格不起來的情況下,刺激的效果不會很顯著,這一點在以前的文章《》和《》中說過。
如果內需起不來,那就需要出海,而出海又需要軍事保護,更重要的是改變對外政策,這種涉及到國策改變的事情不容易看到短期效果,所以類似這次越南和美國達成貿易協定損害我們的事情時有發生,根源就是美國會真的耍流氓,而我們太謹慎,不敢對那些背刺我們的國家下狠手,把他們打怕,打服,打到刻骨銘心。
所以現在通縮的問題左右都有壓力,供給側改革地方阻力大,資產價格不起來內需就刺激不動,出海又過于謹慎,不敢和歐美發生激烈沖突。
難辦,確實難辦,傳統辦法在逐漸失效,用個高大上的詞語叫“邊際效用遞減”,以前一聽到有政策,市場就會有反應,但是現在各種政策都麻木了。
2022年整個鋼鐵行業的利潤率就很低了,龍頭老大寶鋼的毛利率從2021年的12.65%斷崖下降到2022年的3.46%,2022年11月全行業虧損率超過90%,這比2015年嚴重很多。
但是即便如此,也沒有出臺大規模限產減產的強制政策。隔年七部委出臺的《鋼鐵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提出的目標是: 2023年,鋼鐵行業供需保持動態平衡,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保持穩定增長,經濟效益顯著提升,行業研發投入力爭達到1.5%,工業增加值增長3.5%左右;2024年,行業發展環境、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不斷提升,工業增加值增長4%以上。
從這個目標也可以看出當年對鋼鐵產業過剩的情況并沒有特別重視,反而要求行業增長。如何在整個行業絕大多數企業虧損的情況下實現3.5%的工業增加值增長,這其實有點矛盾。文件中說的支持龍頭企業兼并重組也進展緩慢,這兩年都沒有大規模的兼并重組發生。
整個市場處在很少約束的無序競爭中,仿佛是要用“無形的手”讓行業自動出清。這很符合西方經濟學的觀點,小政府大市場,政府盡量不要干預市場,讓市場一直殘酷廝殺,直到所有人都投降為止。這種想法不僅僅在鋼鐵行業,在光伏和汽車行業也是如此。
汽車的價格戰打了好幾年了,整個光伏行業的危機在2023年就出來了,但是基本沒有強制措施出臺。
是不知道嗎?
不可能。
黃奇帆是部級官員中發表講話和出書比較多的,我經常看他的書,我發現幾乎所有的問題他都知道,他不是普通的經濟學家,而是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這和很多論壇上發表講話的學者不同。
很多學者抨擊的問題,其實黃奇帆在書里都說過,按道理早就應該下手,但是一直等待,隱而不發,其中的原因我感覺是害怕阻力太大。
80年代幾乎所有干部都想避開計劃生育工作,90年代的干部都不想碰農村問題,進入新世紀以后拆遷又是很復雜的事情,一不注意鬧出人命也麻煩。這都是人性,這種臟活累活不容易出成績,沒有GDP,領導看不到,下面怨聲載道,其實現在何嘗不是如此。
我經常會看政府工作報告,絕大多數的政府工作報告都聚焦在高科技領域,對于傳統產業的問題往往是一筆帶過,表述多是穩定為主。
AI,大數據,大飛機,新材料,新通訊技術,生物醫藥這些是香餑餑,很多地方成立專門的部門在全國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追逐這些項目,杭州六小龍出來,全國各地前往學習,大家都這種只有增量不需要改革的新產業趨之若鶩,但是對傳統產業中出現的問題明顯關注不足,只要不暴雷,就不管,以拖待變,要么等待上層救援,要么把問題留給下一任。
這么想也是對的,因為解決三角債問題,供給側改革,降低失業率,提高生育率等問題非常棘手,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的不僅僅是魄力,更需要全國一盤棋,這已經超出了很多地方的能力范圍,更關鍵的是地方沒有人愿意接手這種事情。
2011年央視就鋼鐵產能過剩問題采訪了武安市發改局的馬科長,當著全國觀眾的面,馬科長裝傻充愣,讓人看到既可笑又可悲,但是他不這樣做不行,因為武安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80%來自鋼鐵產業,如果鋼鐵產業減產,會導致武安市和邯鄲市的稅收收入減少,這就相當于全武安市乃至整個邯鄲的公務員工資要降低,馬科長要是說的太干脆,他逛街都會被街上的人罵,這個后果他承擔不起。
? 雷霆手段處理三角債要得罪大部分企業;
? 供給側改革要得罪全縣甚至全市的公務員;
? 降低失業率需要增加工作崗位,更是地方能力之外的事情;
? 提高生育率就要給補貼,哪個地方財政還有余錢呢?
得罪了很多人,把自己搞成了孤臣,結果沒有獲得提拔,還可能因為一些小錯被處分,有多少人的信仰能支撐他們接下這種責任呢?
歷史上建立功蓋世功勛的武將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像薛仁貴這樣知名的武將在歷史排名中連前50都進不去,但是革除沉疴,振興吏治的人風毛菱角,一旦成功,就和管仲張居正媲美,就算失敗也成為小號的王安石,即使如此,也沒有多少人愿意承擔。
開疆拓土易,守成革新難,沒有莫大的信仰,真的是辦不成這種事。
誰敢立下軍令狀,就給他虎符,給有魄力的地方官員一些機會,讓他們去解決傳統產業那些涉及很多民生福祉的問題吧。
結束
請關注并點贊+在看。你的每一次點贊都是我創作路上的動力來源。
免責聲明:本文由荊棘阿甘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告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