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寧老城各大家族家廟
(二)
張澤武整理
洛寧縣老城為千年古城,唐宋以來為永寧縣治所在地,有1600多年建城史,世稱“書城”。洛寧縣老城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存眾多。自古以來,有許多名門望族遷居于此,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在此留下了許多大宅院,以及與姓氏有關的地名。二十多年來,我做了初步調查,在采訪張氏文化的同時,對洛寧縣老城與姓氏有關的地名以及家廟、祠堂,也做了初步探討分析,歸納整理于后,由于年代久遠,多種說法并存,請知情者補充完善;若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祠堂,是存放家族亡故先祖牌位、舉行家族內各種儀式或處理家族事務的場所。
家廟即儒教為祖先立的廟,屬于中國儒教徒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古時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廟,作為祭祀祖先的場所。上古叫宗廟, 唐 朝始創私廟, 宋 改為家廟。 宋 趙彥衛 《云麓漫鈔》卷二:“ 文潞公作家廟,求得唐杜岐公舊址。”
宗祠,又稱宗廟、祖祠、祠堂、家廟,是同族人祭祀祖先的場所。
宗祠是儒教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又是從事家族事務活動的地方。“祠堂”一名最早出現于漢代,從秦漢到北宋,有資格建祠堂的不是王公貴族,就是士大夫官員,民間不得立祠。南宋時,理學家朱熹著《家禮》立祠堂之制,創制祠堂以敬祖,民間祠堂已有所發展。
祠堂的建筑,大多講究風水,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將舊房改建成祠堂;一些家族建宅時,往往先建祠堂。
明代頒布《圣諭六條》,要求百姓“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弟”,并逐漸放寬了民間立祠的限制。民間宗祠真正合法化的契機是明嘉靖年間的“推恩令”,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月,禮部尚書夏言奏請嘉靖帝“推恩”放寬官民祭祖規定,獲得批準,史稱“推恩令”,也被視為對民間敬祖立廟的承認。祠堂才逐漸走向民間,成為各姓族人敬祖議事、教育族人、弘揚社會價值觀的場所。
據清初《光澤縣志》載,當地“從前各族宗祠無幾,近數十年,凡聚族而居者,城鄉多各建祠。春秋祭祀,序昭穆,崇功德,敬老尊賢,頗有追遠睦族遺意。”
在明代,洛寧縣境內宗祠較少,至清代中期以后,洛寧縣各大家族紛紛建立宗祠,尊族敬宗,追遠睦族。
在明代,永寧縣城只有一座祠堂,那就是張中丞祠。其余祠堂和家廟都是清初以后所建。
在明清時期,洛寧老城各大家族的祠堂、家廟共有九座,分別是:張中丞祠、鎖公祠、金氏祠堂、趙氏祠堂、吳氏家廟、金氏家廟、梅氏家廟、王氏家廟和孟氏家廟等。
2.【吳氏家廟】: 位于永寧縣城西大街西北隅吳家胡同。其地在今洛寧老城西大街吳家胡同之北吳家疙瘩。相傳在清代中期,吳氏家族創建吳氏家廟,民國年間被毀。
3.【金氏祠堂】: 位于永寧縣城西大街西北隅金家胡同。其地在今洛寧老城西門內金家胡同東側,是洛寧老城西街金氏家族建立的祠堂。解放后被洛寧縣政府征用,為洛寧縣文化館所在地,文化館搬遷后,金氏家族重修祠堂,是金氏家族祭祀先祖的場所,現今保存基本完好。
金氏祠堂正殿
金氏祠堂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城關鎮西街村老城原縣文化館院內。該建筑坐北朝南,現僅存正殿。面闊3間,進深3間,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建筑。房頂花脊動獸全毀,兩端鴟尾已殘,比較破爛,梁架保存較好,彩繪比較清晰。
單檐下有卷云斗拱,梁架為五架梁帶前后廊。西為群眾住宅,東為文化館家屬樓,南為街面房,北為群眾住宅,現為金氏家族拜祭祖先所用。洛寧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新發現。
金氏祠堂梁架
金氏祠堂主脊
金氏祠堂木雕飾件
金氏祠堂斗拱
4.【鎖公祠】:位于永寧縣城西大街北,永寧縣儒學西。原址今洛寧縣第二實驗中學西側。鎖公祠為在禮村鎖氏家族鎖青縉所建立的祠堂。
相傳為清朝康熙年間創建。解放后被占用,后被拆毀。民國六年《洛寧縣志》卷二記載:“鎖公祠”“在黌宮右,祀湖廣長沙道鎖清縉。”
民國六年《洛寧縣志》卷四
民國六年《洛寧縣志》卷四 人物志 記載:
“鎖青縉,字藎之,明崇禎丁丑進士。順治二年,補兵部車駕司主事。戊子出為湖廣巡察司僉事,分巡長沙道。楚南多狡寇,出沒無常,縉運籌帷幄,兩月平之,萬姓咸賴以安。祀鄉賢。”
5. 【趙氏祠堂】: 位于永寧縣城到東大街禮仁巷西。清朝時期,永寧縣城趙氏家族建立的祠堂。原址在今洛寧老城東大街王五量販。洛寧老城趙氏家族是吳村趙氏家族支系。解放后被洛寧縣政府征用,為洛寧縣一區區政府所在地,后為城關公社所在地。至今趙氏祠堂正殿尚存,基本完好。今為王五超市占用。創建年代不詳。
趙氏祠堂位于洛寧老城興寧東路南側,坐南朝北,現存面闊五間硬山式磚木結構正殿一座,主脊垂脊無存,上蓋經過修復。單檐下有斗拱,雕刻有龍紋、花紋等圖案,雕刻精細、做工精美,柱頭為龍首紋,前墻有木制雕花門窗,梁架為五架梁帶前廊,地基為青石條所砌。該建筑為清代建筑。
6.【金氏家廟】: 位于永寧縣城東大街禮仁巷東。原址在今洛寧老城東大街禮仁西巷東,是洛寧老城東大街金氏家族的家廟。民國時期田和甫住宅與之相鄰。田和甫,民國年間任濟汴中學校長。金氏家廟在田和甫住宅附近。解放后,金氏家廟被拆毀。
7.【梅氏家廟】: 位于永寧縣城東大街禮仁巷西。原址在
今洛寧老城東大街禮仁西巷西側,是洛寧老城梅氏家族建立的家廟。洛寧老城梅氏家族是梅窯梅氏家族遷徙于此立族,聚族而居,繁衍成族。解放后為洛寧縣一區區政府所在地,后為城關公社西院所在地。梅氏家廟在趙氏祠堂西側。2000年被拆毀。
8.【王氏家廟】: 位于永寧縣城東門外。原址在今洛寧老
城興寧東路北側,東關窯澗河東王家胡同西側,是洛寧老城王家胡同王氏家族建立的家廟。王家胡同王氏家族是山后王氏家族的支系。明朝中期遷此立族,世居于此,聚族而居,繁衍成族。解放后,王氏家廟被占用,為王氏家族后裔住宅。2020年王氏家廟被拆毀。
9.【孟氏家廟】:位于永寧縣城東門外。原址在今洛寧老
城興寧東路北側,東關窯澗河東王家胡同王氏家廟西側,是洛寧老城東關孟氏家族建立的家廟。東關孟氏家族為西陶峪孟氏家族支系。1985年孟氏家廟被拆毀。
另外洛寧縣老城還有為歷代永寧縣知縣有政績的建有個人專祠以及歷代先賢祠廟。
據民國六年《洛寧縣志》卷二 “建置 祠” 記載有:
【孔廟】:即文廟。原址今洛寧縣第二實驗中學院內。
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寧縣志》卷七 學校志
民國六年《洛寧縣志》卷二 祀典 記載:
“舊制學宮,建立文廟,大成殿中為殿庭是為大成殿,東西列兩廡,前為戟門,又前為欞星門,為泮池,南臨通衢,為大成坊,衢南為教化無窮坊,坊以北長垣如矢,直抵戟門,門南設東西門,東曰圣域,西曰賢關,殿內中間奉至圣先師孔子神位。”
【趙清獻公祠】:舊志:在縣治西,遺址尚存,東郭外有萬歷中知縣劉應遇所立碑云:趙清獻公舊治。
【五賢祠】:舊府志:元薛友諒建,祀文潞公、司馬溫公、程明道、伊川、邵康節五先生,在洛西書院孔子燕居堂之左。今廢。
【二妙祠】:舊府志:祀薛文靖公及其子友諒,在洛西書院孔子燕居堂之左,明末寇亂毀。
【秦侯祠】:舊府志在縣西。
【賈侯祠】:舊志:祀知縣賈宗悌,在東關文昌閣東。
【劉侯祠】:舊志:祀知縣劉應遇,在西關。
【佟高二公祠】:在學宮左,祀知縣佟賦偉、高式青。
參考書目:
1. 清順治十四年《張氏家乘》
2. 清順治十年《永寧縣志》
3. 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寧縣志》
4.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寧縣志》
5.民國六年縣志《洛寧縣志》
6.《徐氏家譜》、《梅氏家譜》、《金氏家譜》《趙氏家譜》、《張氏家譜》、《鎖氏家譜》等。
7.調查采訪資料
作者簡介:張澤武,洛寧縣陳吳鄉新寨村人,2003年,發起并成功組織成立了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擔任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一職,2006年參與組織籌備成立洛陽市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副秘書長。2017年被推舉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2024年8月再次當選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