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老街坊聊天,她嘆著氣說家里就沒安生過,不是為了誰多花了五塊錢吵,就是為了誰少做了一頓飯鬧。
我突然想起南懷瑾先生說過:“家庭不和,萬事不興。” 這話聽著簡單,細想才覺刺骨——底層人家過日子,本就步步是坎兒,要是家里還天天彌漫著一股慪氣的味兒,那點好不容易攢下的力氣,全耗在互相磋磨上了,多可惜啊。
一、芝麻綠豆的事兒能吵成燎原火,贏了口舌卻冷了人心
你見過嗎?早上誰忘了倒垃圾,能從廚房罵到客廳;晚上誰多看了十分鐘手機,能扯到“你心里根本沒這個家”。
本來是隨口提醒一句的事兒,偏要夾槍帶棒。
“你眼瞎啊?垃圾桶都滿了看不見?”
“你不也一樣?上次讓你買醬油,你買成醋了還好意思說我?”
說著說著就紅了臉,拍著桌子比嗓門。
最后呢?垃圾還是沒人倒,手機也沒少看,可屋里的空氣卻像結了冰。
老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偏偏最親的人,總愛把最狠的話說給彼此聽。
二、翻舊賬成了家常便飯,陳芝麻爛谷子比當下的日子還重要
慪氣的人最愛干的事,就是翻舊賬。
孩子考試沒考好,能扯到三年前沒給報補習班;菜炒咸了,能說到十年前對方媽怎么刻薄自己。
那些早就該埋進土里的事兒,總被當成吵架的“武器”。
“你忘了上次我生病,你還在外面跟人打牌?”
“那你還記得我坐月子時,你連碗熱湯都沒給我端過嗎?”
吵到最后,誰也不記得最初是為了啥。
就像俗語說的“冤家宜解不宜結”,可這結啊,是越扯越緊,把日子都纏得喘不過氣。
三、最可憐的是孩子,在怨氣里長大小,連笑都帶著怯懦
我鄰居家的小孩就是這樣,每次爸媽一吵架,他就縮在門后咬手指。
有次我給他糖吃,他小聲說:“阿姨,我爸媽不吵的時候,是不是就不愛我了?”
聽著心里發酸。
底層家庭本就沒太多資源給孩子,可連最基本的“安心”都給不了,才是真的虧了孩子。
老話講“家和萬事興,家衰口不停”,孩子在怨氣里長大,眼里的光都會慢慢暗下去,將來想挺直腰桿過日子,都難。
其實啊,誰家過日子沒點摩擦?
可底層人家的日子,就像攥在手里的沙,本來就經不起折騰。
與其一天到晚慪氣,把力氣耗在互相怨懟上,不如多想想怎么攥緊彼此的手,一起往前挪步。
畢竟,一家人的心齊了,日子才能有盼頭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