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本該是人生最有活力的年齡,卻在一次普通的體檢中被告知感染了HIV。這不是新聞,而是真實發生在我臨床接診中的一位外賣小哥身上的案例。他面色蒼白、眼神空洞,沉默地坐在診室角落。那一刻,我明白,他不僅是感染者,更是誤解與忽視的受害者。
超過67%的人對HIV傳播方式的認知存在嚴重誤區。中國疾控中心歷年數據顯示,非性接觸途徑導致感染的比例遠高于公眾認知。一項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協會的調研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年輕人錯誤認為共用餐具、公共泳池可能傳播HIV。這個認知差,正是悲劇的溫床。
作為一名三甲醫院感染科的醫生,我親歷了太多類似的案例。今天我們不講恐嚇,不談偏見,只講事實、機制與預防。
這不是個例,背后是復雜的生理與社會交織
這位成都的外賣員,平日奔走在城市的街道,工時長、休息少。長期疲勞、免疫力下降,讓他更容易受到病毒攻擊。HIV的傳播,歸根結底是病毒進入人體的過程,而皮膚黏膜完整性、免疫屏障強度,才是真正的防線。
在他感染前兩個月,因一次事故,他膝蓋受傷,傷口處理不規范。而他在某一次上餐時,曾幫助一位流浪者抬起倒地的自行車——那人手臂有明顯潰爛傷口。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接觸,在特定條件下,竟成為病毒入侵的可能通道。
那些常被忽略的漏洞,恰恰是“當時沒注意”的代價
我們總以為,艾滋病離我們很遠。但我在門診接診中發現,僅在2024年,我院HIV新發病例中,近12%為非高危人群,且多數為20-35歲的青年。他們中,有快遞員、程序員、文員,甚至還有醫學生。他們沒有不潔性行為,卻在日常忽視中悄然感染。
很多人仍停留在“只有性傳播才會得HIV”的刻板印象中。但HIV的傳播路徑遠不止此。開放性傷口接觸污染血液、共用未經嚴格消毒的紋身器械、美甲工具,甚至部分醫療操作失誤,都有可能引發感染。
引用一項發表于《中華流行病學雜志》的研究指出:在城市外賣配送群體中,近42%存在對HIV傳播方式的認知偏差,而其中超過六成未接受過正式健康宣教。
打破迷思:艾滋病不是“特定人群”的專屬標簽
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是:在2023年中國新增的HIV感染者中,超過30%為非高危群體。這意味著,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是潛在的風險群體。而這種風險,不是來自“別人”,而是來自我們自己對健康的忽視。
“我沒做錯什么,為什么會得這種病?”——這是許多患者反復問的問題。而我的答案是:你沒做錯,但你忽略了保護自己的方法。
現實是,我們生活在一個高頻接觸、快節奏的社會,共享經濟、臨時雇傭、流動就業等新型生活方式,正在悄然改變我們的健康風險圖譜。
預防,從不是“潔身自好”那么簡單
傳統宣傳中總強調“潔身自好”,但今天,我們必須走得更遠。真正有效的預防,是基于職業、生活環境和生理狀態的風險分層管理。
像外賣員、快遞員這類高流動、高接觸職業人群,應定期接受皮膚破損處理和消毒知識培訓;紋身、美甲等愛好者,應主動選擇持證機構,并關注器具消毒流程;而常年加班、熬夜者,應通過提升免疫力來構建內在屏障。
我曾接診過一位程序員,因反復口腔潰瘍,誤以為只是“上火”。幾個月后才發現,是HIV早期表現。而他唯一的“風險行為”,是在一次旅行中做了一個“價格便宜”的文身。
預防,不是口號,而是行動的細節
以下幾點,是我在多年臨床經驗中總結出的實用建議:
1.外傷處理必須規范,即使是小破皮也要及時清洗、消毒、覆蓋。
2.高接觸職業人群(如外賣、快遞、醫護、清潔工)應每年進行一次HIV抗體篩查。
3.避免使用來源不明的共用器具:如理發剪刀、穿耳槍、文身針等。
4.免疫力是身體的護城河,睡眠、飲食、心理健康缺一不可。
從“確診”到“生活”,HIV不是人生終點
很多人以為,感染HIV就意味著人生崩塌。但在現代醫學管理下,HIV早期發現者的壽命已接近常人。我院一位感染者,從2015年確診至今,依舊正常上班、結婚、生子。科學管理和社會包容,才是生活質量的保障。
我常說,HIV不是“絕癥”,而是“慢性病”。它需要管理、需要耐心、需要社會理解。更多的患者,倒在了羞恥與自責之中,而不是病情本身。
真實的臨床世界,遠比認知里的冷靜復雜
作為醫生,我看到的不只有病毒,更有人的恐懼、脆弱與掙扎。而我們能做的,不只是治療,更是教育與喚醒。
我忘不了那位26歲的小哥在離開診室時的模樣。他低聲說:“我不是壞人,我只是……沒注意。”那一刻,我喉嚨哽咽。他不是個案,他是我們這個時代健康盲區的縮影。
健康,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的事,而是需要被學習、被保護的權利
我們不能再依賴“常識”來判斷風險。我們要用知識、用經驗、用同理心,重新構建一套屬于現代人的健康意識體系。
你是否也曾在深夜加完班后,隨手擦了擦破皮的手臂?是否曾用過朋友推薦的紋身店但沒仔細看他們的消毒記錄?這些被忽略的細節,或許就是你與病毒之間的那道門。
今天,請你為自己打開這扇門。不被恐懼綁架,但也不再掉以輕心。
參考文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23年全國艾滋病流行概況》中華預防醫學會《城市流動人口感染HIV風險研究》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協會《青年人群HIV認知偏差分析》中華流行病學雜志《HIV非性傳播路徑研究進展》中國CDC《公共場所HIV傳播風險評估與干預建議》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章開頭已標注文獻來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尋求線下醫師幫助。別忘了點贊轉發給家人朋友,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識,做您的線上專屬醫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