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法院“外灘法官小巷行”黨建品牌——
“說群眾的話,解群眾的難”
“補償款該平分,這是父輩留下的老宅!”
“您當年回上海本應跟著表姐住,我好心同意您在這落戶養老,憑啥要補償款?”
上海黃浦區188街坊,一間17.2平方米的筒子房里,空氣仿佛要炸裂了。姑姑拍案而起,侄子面紅耳赤。他們身旁,樓梯轉角塞著抽水馬桶,墻壁格子上掛滿衣物。閣樓上,一張大床擠得滿滿當當。舊城改造的陽光,似乎照不進這個姑侄共同生活了幾十年的家。
舊改征收被稱為“難中之難”。上海成片舊改完成后,黃浦老城區剩下的零星地塊和老舊不成套住房,就成了難啃的“硬骨頭”。模糊的權利人界定、復雜的家庭關系、多年的積怨,像高壓線一樣纏繞在一個個狹小的空間里。
“得走到群眾身邊,說群眾的話,解群眾的難。”2021年,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法官王蓓蕾和她的團隊,一頭扎進了最大的舊改基地。
現場比預想的更火爆。咨詢隊伍排成長龍,法官被團團圍住,問題一個接一個。
三個月后,寧波小區一棟居民樓下,外灘城市更新巡回審判(調解)工作站正式成立。目標很明確:“進一步延伸審判職能,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更好助力黃浦區城市更新,讓人民群眾零距離感受司法溫度。”
六月十七日上午,姑侄共有權糾紛案在外灘工作站開庭。
6月17日上午,外灘工作站內,法槌敲響。王蓓蕾主持庭審,十多位街坊鄰居旁聽,姑侄糾紛成為這里現場開庭的第51起共有權糾紛案。
面對理不清的“分家”死結,王蓓蕾拋出了她的“蛋糕哲學”:“補償款就是一塊大蛋糕。你們光顧著爭怎么分,可想過沒有,如果僵持不下,拖慢了征收,蛋糕就變小了。咱得先齊心保住蛋糕。”
劍拔弩張的氣氛,悄然松動。庭審后,王蓓蕾決定再約時間,組織雙方進行調解,“不僅要解決問題,更要彌合親情”。
坐堂辦案之余,王蓓蕾帶領團隊走街串巷,穿梭在這座城市“心臟”。截至今年6月,外灘工作站開展法律宣講、咨詢、調解近500次,接待了3400余人次。共有權糾紛案件收案數量連年下降,近九成舊改矛盾就地化解。“小巷法官”的名號,就這么被叫響了。
2023年,黃浦區法院開展全體黨員共同參與的“外灘法官小巷行”活動,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緊緊圍繞“緊扣民心這個最大的政治”要求,打造專門機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司法裁判和樸素價值觀相結合、業務工作和黨建引領相結合的橋梁紐帶。
外灘工作站就是其中的一個橋梁紐帶,法官將案桌搬到舊改一線,聯手征收所、街道、居委會、調解組織探索出陽光征收“四聯”群眾工作法,通過聯席會議、培訓講座、接待咨詢等方式,形成黨建引領、黨政統籌、黨群聯動三環輻射的立體式黨建服務網絡。
六月梅雨季,潮濕悶熱。周三下午,恰逢工作站開放日,王蓓蕾擠著地鐵趕到外灘工作站。
“公房住戶可以在相鄰住戶公共部位安裝攝像頭嗎?”
“底層用戶反對加裝電梯怎么辦?”
“裝修拆改可以敲墻砸柱嗎?”
面對街道和社區干部提出的常見問題,王蓓蕾一一解答。
改變在點滴中匯聚。居委會社工更有底氣了:“王法官,有您給的法律意見,我們去做居民工作心里有譜了!”
老百姓心氣順了:“你們講法也講情,不像法官,倒像家人。”
“外灘法官小巷行”品牌打響了,獲得最高人民法院黨建業務深度融合優秀案例二等獎。外灘工作站不僅是斷案的地方,更是社會治理的“智囊團”。他們給上海市委提出加強舊改工作法治保障、推動矛盾糾紛依法解決的建議,被評為市級優秀基層法治觀察建議。
“小巷里有煙火氣,只有深入一線與老百姓打交道,了解百姓難處,才能更好地服務群眾。”
為什么要讓法官走進小巷?黃浦區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段守亮望著辦公室外新舊交融的街區,道出了深意:“20.46平方公里的黃浦小巷中,散落著143處紅色資源。‘小巷法官’三步一轉、五步一拐,就會遇見‘一抹紅’。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踏著小巷的紅色足跡,時刻牢記黨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才能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
來源:人民法院報·4版
記者:萬紫千 | 攝影: 潘婷
見習編輯:姚瀚 | 聯系電話:(010)67550939 | 電子信箱:fyxw@rmfyb.cn
新媒體編輯:平鈺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