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民間有句俗語:“天臺不算窮,石梁還有五百風磨銅”。
天臺縣北山也有一句相似的俗語,“北山不算窮,還有一千四百斤風磨銅。”
風磨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天臺山脈主峰華頂山西北麓,有一處神奇的自然奇觀:石梁飛瀑。
金溪和大興坑兩水相匯處,始建于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的中方廣寺臨崖而立,兩邊峭壁對峙,一道石梁橫空架其上,溪水從石梁之下噴涌直下,極速墜落,形成了落差30余米的大瀑布,人稱石梁飛瀑。
梁以瀑險,瀑因梁奇,歷代文人墨客游訪吟詠不絕。
唐代時,天臺山成為了唐詩之路的終點站,石梁飛瀑則是詩人們的打卡停留地。
李白三度游訪天臺山,詩云:“石橋如可度,攜手弄云煙”。
石梁飛瀑下方的寺院,稱為下方廣寺,與中方廣寺同年始建,寺內保存著鍍金五百羅漢像,因此天臺山稱為“五百羅漢應真寶地”,也被譽為五百羅漢道場。
明代熹宗朱由校天啟元年,即公元1621年,朝廷決定在石梁飛瀑之上建立五百羅漢銅殿,所需經費則由后宮嬪妃籌集,承辦人則是九門提督太監(jiān)徐貴。
據傳當時捐資最多的人是鄭妃,乃明神宗朱翊鈞的寵妃,曾被封為皇貴妃,故于公元1630年。
九門提督太監(jiān)徐貴奉旨前來督造五百羅漢銅殿,選用的材料就是“風磨銅”,色澤金黃,風越吹磨越明亮,似于黃金,故名“風磨銅”,在當時屬于暹邏國朝貢的珍稀物品,價格昂貴。
五百羅漢銅殿鑄造完成后,高1.3米,寬0.6米,重約1400斤,小巧玲瓏,殿內鑄造了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的五百羅漢圣像,鑄造水平非常高超精致。
銅殿楹間鑄刻52字:“皇明天啟元年辛酉中秋吉旦,欽差提督九門太監(jiān)徐貴等喜助成金殿,永遠供奉于天臺勝境石梁橋首,清涼山后學沙門如壁募造。”
左壁有欽差分守金衛(wèi)嚴道、浙江布政司參政米萬鐘,欽差提督兼管糧道、工部侍中楊師孔等題名。
五百羅漢銅殿,民間也稱為銅亭,原本立于石梁橋的西端,人工鑄造的銅殿與自然奇觀石梁飛瀑相映成景。
采用風磨銅鑄造的五百羅漢銅殿,經歷歲月風雨洗禮,越來越明亮,稀世罕見的寶物,因此民間說天臺不算窮,北山不算窮。
曾有攝影家拍下了當年立于石橋西端的五百羅漢銅殿,堪稱人文與自然相融的奇跡。
沒想到稀世寶物居然被盜賊盯上了。
1963年春天,有一天晚上一個風雨交加,兩名盜賊潛至石梁飛瀑,銅殿被鋸斷后隨著瀑布墜落于石梁橋下的惠澤潭。
盜賊打撈銅亭后,運到天臺縣城的廢品站出賣后,又被運到了富陽冶煉廠。
就在銅亭將要被推入熔爐之際,一位有文化的工人看到銅亭上的文字,得知這是天臺山石梁的明代天啟皇帝欽賜的珍品,也是天臺縣極為重要的歷史文物,向上級報告后,銅殿被接回天臺縣,幸免于難。
1987年,當地請工匠修復五百羅漢銅殿,存管于石梁飛瀑旁邊的中方廣寺應真閣內,供人參觀,卻很少人知道其背后的故事。
存于閣內的五百羅漢銅殿,無風吹日曬雨淋,漸失風磨銅的锃亮金黃之色澤。
石梁橋西端,曾經擺放五百羅漢銅殿的位置,銅殿已不在原地,唯有平臺依稀可見,可供人想象滄桑往事。
關于五百風磨銅,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故事,督造人九門提督太監(jiān)徐貴,不滿魏忠賢擅權,因此督造完成五百羅漢銅亭后滯留天臺不歸朝,擔心被魏忠賢追殺而逃隱于附近的一個山洞,人稱太監(jiān)洞。
清代時洪氏人家遷至太監(jiān)洞旁居住,逐漸成村,取名太監(jiān)府村,現(xiàn)在是天臺縣石梁鎮(zhèn)石梁村的一個自然村。
然而民間又有另外一個說法,太監(jiān)徐貴在督造五百羅漢銅亭期間,貪污了工程款,事情泄露后擔心被追捕緝拿,因此逃隱于山洞內。
近年來,當地在太監(jiān)洞旁建造了一個涼亭,取名歸心亭,對聯(lián)說的就是太監(jiān)因為貪污事發(fā)而逃隱的故事:
隱居忽覺錢無用,聽漏方知時不多。
到底哪個說法更接近真相?已是一個謎。
歲月流逝無情,無數故事都已沉沒于歷史的長河中,寂然無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