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看了《惡意》,電影有一個細節,讓人十分動容。就是梅婷演的那個尤茜,當女兒反復化療,不斷抽血打針,結果還是被送入ICU。
她在女兒的氧氣管跌落的那一刻,內心陷入一種煎熬狀態,她沒有第一時間接回氧氣管,而是在思考,要不要讓女兒繼續治療下去,治療意味著女兒要一直承受著痛苦,最后也照樣失去活下去的希望。那一刻她內心的幽暗面浮現而出,她活在一種矛盾之中。
這時,護士李悅闖入了病房,將氧氣管給她女兒插了回去,并對她潑口大罵,指責她在殘害自己的女兒。于是兩人的矛盾就此產生,最終讓外人對她們產生猜疑。
在《惡意》這部電影中,每個受害人都不是完美的,她們或多或少有一些瑕疵,往往這些瑕疵成為了“網絡判官”抓住的焦點。那些人會不斷挖掘受害人的私生活,并無限放大那些受害人的瑕疵,讓受害人成為一個道德敗壞的人,最終推定受害人就是案件的真兇。
一旦受害人被假設成“真兇”,那么網絡的輿論會像洪水一樣,朝受害人奔涌而來,最后受害人會因為壓力太大,選擇自我了斷。
故事一開始就是一起兩人墜樓事件,當時不光是尤茜的女兒墜樓了,而且護士李悅也一并墜樓,并且尤茜也目睹了她們兩人墜落的過程。同時結合李悅之前說的話,尤茜十分懷疑是李悅不想活了,才將自己女兒帶走的。
因為在這之前,李悅對她說過,“我離開醫院之后,就沒人保護靜靜了,反正我也不想活了,不如讓我將靜靜帶走。”同時她還看到了兩人一起墜落的瞬間,于是她就將這些信息告訴了記者葉攀,而葉攀拿到這些信息之后,她一開始認為這些信息過于片面,只是尤茜一個人說的,難以讓人信服,只好先將信息壓一壓,以便造成觀眾對信息曲解。
當時案件的熱度不斷上升,各路的資料都已經放出,人們也開始不斷挖掘相關人的私人信息,如果他們再不報出自己的信息,那么遲早會錯過熱點,讓公司的節目效果大打折扣,同時錯失首輪流量,于是作為主編的葉攀,只好讓手下的人,將對尤茜的采訪資料整理成推文,第一時間發布出去。
當爆料性推文發出之后,徹底引爆了網絡輿論,一時間,各路網民開始人肉李悅,并曝光李悅的私生活,以及挖掘人家的“小三事件”,最后讓李悅的人設崩塌,徹底淪為所有人的攻擊對象。
當時李悅還躺在ICU里,可是外面的世界已經開始對她口誅筆伐,讓她無處可藏,要不是她一直處于昏迷狀態,早都被逼得自殺了。后來尤茜在ICU的監控被調出,人們也逐漸發現尤茜并不是一個好人,而是一個曾經給女兒拔氧氣管的人,所以,又對李悅的攻擊減弱,開始將矛盾指向了尤茜,讓尤茜難以喘息。與此同時,李悅已經永遠沉睡在ICU的病床上,她帶著真相永遠離開了人世。因此,人們對李悅產生了同情心,并為李悅洗白了人生污點。
他們開始一邊倒,集中火力,攻擊尤茜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簡直禽獸不如,有了新的一個孩子,居然開始對自己的女兒下手,并且還在酒吧經常喝酒。似乎只要一個人去過酒吧,那么他們就會判斷這個人是一個壞人,或許這就是深埋于大眾內心的偏見。
其實爆料ICU視頻的人,并不是葉攀,而是報社的總編,他這個人為了流量,根本不會顧及真相,也不會顧及他人的生死,只會將收集到的材料,第一時間曝光在網絡上,并引導網民開始朝一個偏激的方向,對受害人各種人身攻擊,最后導致受害人身敗名裂,永遠沒法像正常人生活下去,只能選擇自盡這一條路。
葉攀為了挽回自己的過錯,她就制造了一個全新的爆點,開始將輿論攻擊轉移到自己身上,讓所有人開始攻擊自己,以來為尤茜緩解輿論壓力。至此,她內心的負罪感才減弱了很多,因為之前就有一個人,因為她的報道而死亡,所以,這件事一直成為了自己的心魔。
這部電影的選題十分優秀,比肩陳凱歌的《搜索》。當年《搜索》上映時,就以這個話題引爆互聯網,讓人們對網絡暴力這件事重新審視,如今《惡意》又將這個話題引入公眾視野,讓網民開始自我反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