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人們!今天咱來聊聊青少年抑郁發作這事兒,那可真是個讓人揪心又必須重視的問題。
想象一下,十七歲的小雨,本來應該在校園里蹦跶的年紀,突然就不去上學了,整天窩在被子里,連刷牙的勁兒都沒了,就跟被抽走了“元氣”一樣。這可不是啥青春期叛逆鬧著玩,而是抑郁癥在無聲地“咆哮”呢!青少年抑郁發作的時候啊,就像開啟了三重失控模式。情緒就跟坐過山車似的,在絕望和麻木之間瘋狂搖擺;行為呢,就像被按了暫停鍵的機器,一動不動;生理上更離譜,一會兒失眠,一會兒暴食,一會兒又厭食,跟個被抽干的沙漏似的,那狀態簡直絕了。
咱接著說說疏導這事兒,這可不是像補個漏洞那么簡單,而是得給孩子重建呼吸系統,讓他們重新“活”過來。
首先是“傾聽的溫度計”。當孩子說“活著好累”的時候,咱可別著急給他們整一堆解決方案,那就是瞎忙活。咱得蹲下來,看著他們的眼睛,別老說“你應該怎樣怎樣”,換成“我注意到你最近……”。有位母親,在女兒崩潰的時候,啥話沒說,就默默遞了條溫熱的毛巾,就這一個動作,比說一千句話都管用,直接就觸碰到孩子心靈的傷口了。
然后是“軀體化情緒的解碼器”。孩子說頭痛、胃痛,說不定那就是情緒在求救呢!這時候,咱帶他們去公園慢跑,讓運動把那啥皮質醇給釋放出去;或者教他們捏壓力球,把無形的焦慮變成指尖能摸到的感覺。有個父親發現兒子總盯著魚缸發呆,好家伙,直接全家搬進水族館,在一群游來游去的魚中間重新跟孩子對話,這招簡直絕了。
還有“希望的微光捕捉術”。抑郁發作的時候,咱別想著去改造世界,先收集點小確幸就行。像“今天喝了一杯熱可可”“摸到云朵像棉花糖”這種小事兒,都記下來,用便利貼在墻上貼出個彩虹。這就跟沙漠里的旅人找綠洲一樣,這些小碎片最后能連成一片星光呢!
再說說家長。當孩子說“不想活了”,好多家長就走極端了,要么跟個救火隊員似的,瘋狂查資料、找專家;要么就像驚弓之鳥,整天自我懷疑。其實啊,真正的陪伴得給孩子建個“安全島”。每天固定15分鐘的“無條件存在時間”,哪怕就跟孩子并排刷手機呢,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我在”,有那種安心感。有個父親,女兒住院的時候,每天早上把早餐放她房門口,還附個手寫便簽,寫著“今天早餐有你愛的溏心蛋,但吃不吃都行”,這也太暖了吧!
抑郁癥發作就像暴風雨,來得又猛又突然,但心理重建那可是個漫長的過程,就像季風周期一樣,得慢慢來。咱得建立三重防護網:第一重是“日常錨點”,固定的作息就像船錨一樣,能穩穩地把情緒給定住;第二重是“應急錦囊”,提前跟孩子約定好,要是連續三天不想說話,就發個小熊表情包;第三重是“成長型歸因”,別讓孩子覺得“我抑郁是因為沒用”,得讓他們覺得“我的大腦需要調整操作系統”。
再給大家講個案例,小雨在治療師的引導下,開始用蠟筆涂情緒色卡。最開始那全是黑白色,一片慘淡,直到有一天,她畫出了一抹顫抖的淺綠。三個月后,她主動要求參加繪畫療愈小組,用丙烯顏料在帆布上畫出了像星云一樣美的圖案。這可不代表她完全好了,但這說明她的生命開始重新流動啦!
最后咱總結一下哈,青少年抑郁發作不是啥必須攻克的堡壘,而是一片需要穿越的荊棘森林。疏導的本質呢,就是教會孩子們在風暴里保持呼吸的節奏,在灰暗里找到光的方向。就像存在主義治療師說的:“我們不需要消滅黑夜,而是要學會在黑暗中跳舞。”家人們,一起努力,做黑暗中的螢火蟲,給孩子們照亮前行的路吧!
主講人:北京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主要咨詢領域為兒童與青少年、工作職業、心理成長等,特別擅長兒童青少年學習與心理問題、職業發展與人際關系問題、性格分析與應用等,解決了大量的疑難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為社會提供了專業的服務。解決從幼兒、小學、中學、大學、職場青年大量疑難心理個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