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臨床上常見肌營養不良患者,早期表現為肢體乏力、活動不靈,此時若不加辨證,濫用溫補,往往適得其反。曾見患者長期服用人參、黃芪之類,非但無效,肌力反而減退更快。這提示我們,此病進入特定階段,病機復雜,單純補益如同給生銹的機器只加潤滑油,難以解決核心問題。
正文:(186-1428-9520 同微)
為何溫補反加重?
《內經》“治痿獨取陽明”之說深入人心,但常被片面理解為單純補脾胃。實則其后還有關鍵一句:“各補其滎而通其俞”,強調了在調補的同時,必須疏通經絡氣血的重要性。
肌營養不良遷延至中后期,脾胃功能減弱只是表象,深層次是痰濁、瘀血等病理產物膠結阻痹,如同污垢堵塞管道,使經絡氣血運行嚴重受阻。此時若一味溫補,不但難以吸收,反會助長痰濕,加重壅滯,好比向淤塞的下水道傾倒粘稠米湯,只會令堵塞更甚。
病理產物的“困阻”層次:
中焦困頓:脾虛失運,內生痰濕,壅滯于中焦胃腸。表現為舌苔厚膩、脘腹脹悶、大便粘滯不爽。
經絡痹阻:痰濕與瘀血相互搏結,深伏于經絡筋脈。此時肌肉萎縮處常觸之僵硬,缺乏彈性,氣血難以濡養。
清竅受擾:病情深重時,穢濁之邪可上擾清陽之竅。晚期可能出現言語不清、吞咽困難等,此即古人所言“腦氣”與臟腑之氣不相接續的狀態。
治療關鍵:通補有序,攻逐濁邪
痰熱壅盛階段:當患者舌苔黃厚濁膩,一派痰熱實證之象時,首要任務是滌蕩痰熱、開通壅塞。治法當以清泄痰熱、通腑降濁為主。常用峻藥配伍,取其迅猛之力以破結滌痰,引濁邪從下竅而出。此類方藥力量峻猛,必須嚴格辨證,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傷正。
瘀血阻絡深重階段:疾病后期,瘀血阻絡成為突出矛盾,尤其見舌下脈絡紫暗怒張、肌膚甲錯。此時需用破血逐瘀、搜剔經絡之品。蟲類藥因其靈動走竄之性,善于深入血絡,攻剔久瘀,常為要藥。其炮制應用極為講究,生用效力更強,但需注意用法用量以策安全。
緩圖固本階段:對于病程長久,或邪氣漸退、正氣大虛的患者,治療重心轉向扶助正氣、調和氣血。此時可選用大劑補氣藥配伍活血通絡之品,旨在補氣以推動血行,通絡以防補藥壅滯。需注意補氣藥的品質選擇。
肝腎精虧階段:若患者表現為陰虛內熱、筋骨痿軟,則需滋養肝腎、填補精血,輔以清降虛火。用藥需溫潤相濟,避免過于苦寒或溫燥,以免損傷脾胃或劫奪陰津。其中清火藥的用量尤需謹慎控制。
臨床辨證要點(三看):
看舌苔:舌苔黃厚濁膩,提示痰熱壅盛,宜先攻逐;舌光紅少苔或無苔,則為陰津大虧,當以緩補滋養為主。
查肌肉:肌肉觸之堅硬緊繃,多屬痰瘀膠結,需加強通絡散結之力;肌肉松軟萎縮如棉絮,多為氣血虧虛失養,當重補益,可佐以血肉有情之品。
問二便:大便干結如球,腑氣不通,需通腑泄濁;大便溏薄粘滯不爽,乃脾虛濕盛,應健脾化濕。
結語:
治療肌營養不良(痿證),如同治理河道,需審時度勢,通補有法。疾病早期如溪流淤塞,補益脾胃如同疏導水源;中晚期如河道壅閉甚至斷流,則需果斷開通淤阻,如同開鑿疏通。臨床所見,不少患者被“虛則補之”的簡單思路所誤,延誤病情。
核心原則在于:病理產物(痰瘀濁)不除,補藥難以奏效甚至助邪;而正氣(氣血陰陽)不固,攻邪之藥又易傷及根本。方藥的選擇(如滌痰峻劑與益氣大方)看似矛盾,實則是針對疾病不同階段“治水”策略的精準轉換,其依據在于嚴謹的方證對應——這正是中醫辨證施治的精髓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