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徒弟,餓死師父”這句老話,放到印度市場上,真是血淋淋的現實。
中國企業抱著“投資共贏”的心態,滿懷熱情地跑去印度建廠,手把手教會了當地人技術。
結果呢?當技術成熟、生產能力提升,企業卻被毫不猶豫地踢出了門外。莫迪的"世界工廠"夢想,到底還能撐多久?
保變電氣的血淚史
來說說保變電氣這十幾年在印度的遭遇。2012年,印度政府就像個熱情的招商專員,各種優惠政策往外撒:稅收減免、零關稅、優先采購,簡直把保變電氣當成了財神爺。
保變電氣也確實夠意思,一口氣投了4.65億元建廠,還專門拿出1.2億元把印度工程師接到保定總部培訓,特高壓變壓器的全套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
那時候的印度電網確實缺大功率變壓器,各邦電力局都等著用,保變電氣的技術正好對路。雙方合作得挺愉快,印度工程師學得認真,中國師父教得用心,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
但好景不長,2020年之后畫風突變。印度政府開始耍起了套路,第一招就是審批卡脖子。保變電氣想增資擴產?對不起,審批被拖了18個月,資金全凍結,工廠運營直接停擺。
第二招更狠,政府采購訂單90%都流向了滿足"本地化率"要求的印度企業,保變電氣這個外來戶直接被邊緣化。
最要命的是第三招:補貼壓價。印度企業阿特蘭塔拿到政府補貼后,產品價格比保變電氣低10%-15%,這還怎么競爭?結果就是保變電氣2023年全年營收暴跌到3萬元人民幣,你沒看錯,就是3萬塊,連個普通白領的月薪都不如。
2025年,保變電氣終于撐不住了,以1.37億元的"殘值價"把90%股權賣給了阿特蘭塔。諷刺的是,這個阿特蘭塔正是當年保變電氣親手扶持起來的配套供應商。十多年的技術投入和市場積累,就這樣歸了零。
中企集體折戟
保變電氣的遭遇絕不是個例。比亞迪2007年就進入印度了,和本土企業合資生產電動巴士,在市場上也站穩了腳跟。
結果到了2024年,想投資10億美元建電動汽車工廠,印度政府直接以"安全問題和現有規則不允許"為由拒絕了。不僅如此,還因為"少繳稅款"給比亞迪開了張天價罰單。
上汽名爵的故事更離奇。好不容易在印度建立了生產基地,本土化生產搞得有聲有色,結果印度政府強制要求轉讓控股權給印度JSW集團。這不就是明搶嗎?
最慘的要數上海電氣。2008年接了印度莎圣電廠13億美元的設備訂單,6臺電站2015年全部按時按質交付,結果印度方面就是不付尾款。
上海電氣2019年申請仲裁追討13.5億美元,印度方面還倒打一耙,在孟買法院反訴索賠21.33億元。這場官司打到現在還沒完結,真是讓人無語。
中鋼集團的經歷也很讓人氣憤。辛辛苦苦幫塔塔集團建高爐項目,項目剛完工,對方就把核心技術團隊給挖走了,然后在東南亞市場發起價格戰。這不就是典型的"卸磨殺驢"嗎?
看這一連串的案例,你會發現印度的套路非常清晰:先用優惠政策把外資吸引過來,然后強制技術轉讓,等本土企業學會了,就用各種手段把外資趕走。這已經不是商業競爭了,完全就是有組織有預謀的"技術搶劫"。
莫迪的三重矛盾
莫迪的"世界工廠"夢想聽起來很美好,但現實卻充滿了矛盾。
首先,數據就不給力。印度制造業占GDP的比重不但沒有提升,反而從2020年的15.3%下降到2024年的14.3%。要知道,中國的制造業占比可是28%,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莫迪政府的保護主義政策根本就是在自縛手腳。他們推出的"生產掛鉤激勵計劃",表面上是鼓勵制造業發展,實際上就是強制技術轉讓的另一種說法。
外資企業必須扶持本土供應鏈,技術被吸收后馬上就被排擠。這種做法短期內可能讓印度企業受益,但長期看完全是殺雞取卵。
勞動法更是一團亂麻。全國有40多部中央勞動法和150多部地方勞動法,企業想搞清楚都要暈頭轉向。最要命的是裁員限制,超過100人的企業裁員需要政府批準,而政府基本不會同意。連蘋果這樣的科技巨頭都被搞得頭疼不已。
雖然蘋果為了迎合建廠需求,卡納塔克邦2023年專門修改了法律,允許12小時倒班制和女性夜間加班,但這只是局部改革,全國范圍內的勞動法迷宮依然存在。
結果就是蘋果的iPhone印度產能雖然提高到了25%,但基本上都是組裝環節,高附加值的零部件生產還是要依賴進口。
2024年印度電子產品出口增長35%達到35.8億美元,數字看起來不錯,但這種"組裝繁榮"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制造業升級。說白了,印度現在就是個高級版的代工廠,離"世界工廠"的目標還差得遠。
2024年春節后,中資手機供應鏈企業遭遇簽證寒冬,員工根本回不了印度復工。多家顯示模組企業直接把訂單轉回中國生產,關閉了印度產能。這種操作簡直就是在往自己臉上抹黑。
全球資本覺醒
印度的這套操作玩多了,全球企業也不是傻子,大家開始重新審視供應鏈布局。
2024年,外資從印度股市撤資300億美元,過去10年約3400家外企撤離印度,這個數字足夠說明問題。
DHL在2025年6月發布的報告,提出了"多區域制造+多供應商備份"的新模型。
簡單說就是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制造分散到不同地區,同一個零件找多個供應商,運輸路線也要有備份。這種做法雖然成本可能高一點,但風險控制得更好。
這種供應鏈多元化趨勢對印度來說絕對不是好消息。當企業有了更多選擇,印度的議價能力就會大幅下降。更要命的是,印度"用完就拋"的惡劣名聲已經傳開了,新的外資想要進入會更加謹慎。
莫迪第三任期剛開始,印度鐵道與信息技術部長還在大吹特吹新版產業激勵計劃,說什么要"創造533億美元產值,吸引69.5億美元投資"。
但如果印度不改變現有的做法,不建立真正的法治環境和契約精神,這些目標恐怕都是空中樓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