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有網(wǎng)友發(fā)帖,(彭博社)——據(jù)知情人士透露,中國計劃向家庭發(fā)放現(xiàn)金補貼,以鼓勵夫妻生育孩子,在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面臨人口下降威脅之際。
政府將按照全國性倡議,為今年1月1日及之后出生的每個孩子每年提供3600元(503美元),直到孩子年滿三歲,該人士表示,因細節(jié)未公開要求不具名。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沒有回復傳真請求置評。
中國在大約十年前放棄了獨生子女政策,到2024年,其登記人口已連續(xù)三年下降。去年新生兒數(shù)量為954萬,僅為2016年中國放開獨生子女政策允許夫妻生育兩個孩子時登記的1880萬的一半。
人口減少對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構成挑戰(zhàn),勞動年齡人口不斷減少,對勞動力供應和生產(chǎn)力構成威脅。中國在2023年失去了作為印度之后人口最多國家的稱號,根據(jù)聯(lián)合國的人口模型,預計到2050年人口將進一步降至13億,到2100年將降至8億以下。
- 這究竟是咋回事?
我們來看看該網(wǎng)友提供的信息。
華泰證券研報表示,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將“制定促進生育政策,發(fā)放育兒補貼”。
通過對國內外生育政策的典型案例復盤,華泰證券認為:1. 公共財政對家庭福利的補貼力度是影響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之一;2. 我國家庭福利補貼仍有加碼空間,尤其在包括生育補貼的直接補貼方面可以進一步提升;3. 地方的生育補貼試點效果總體積極,其受惠群體受限的不足或需要通過全國性補貼來補充。
華泰證券認為全國性的生育補貼政策有望在年內落地,考慮與地方生育補貼的互補,預計全國性的生育補貼或重點聚焦3歲以下的嬰幼兒家庭,將首孩納入補貼范圍,并保持較強的補貼力度(若按年均支出的15%計約3600元/年)。
- 關于生娃補貼,各地其實紛紛出臺相關積極政策。目的只有一個,遏制生育率下滑趨勢,讓年輕人愿意生孩子。
近日廣東又有地方上線生育獎勵。記者從東莞萬江街道新村社區(qū)獲悉,該社區(qū)制定合法夫妻的生育補助方案,生育二孩的一次性補助為10000元,生育三孩的一次性補助為20000元。
生育補助對象須同時具備下列條件:夫妻雙方或一方為新村戶籍;新生兒需在 2025年6月1日后(含6月1日)出生的,且自出生日起半年內首次入戶新村社區(qū);夫妻雙方均屬初婚,并依法辦理婚姻登記,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夫妻關系共同生育的二孩、三孩家庭(一孩、四孩及以上不予補助);新生兒出生地僅限于中國大陸境內,海外及港澳臺出生的新生兒不在補助范圍之內。
這些情形均不計入子女(二孩、三孩)數(shù):夫妻收(抱)養(yǎng)的子女;婚姻存續(xù)期間與配偶之外的人生育的子女;夫妻有一方屬再婚的,不能享受此待遇。
符合上述規(guī)定,生育二孩的一次性補助為10000元,生育三孩的一次性補助為20000元。
有網(wǎng)友認為,還沒找到根本原因!醫(yī)藥免費,讀書從幼兒園到大學本科全免,包括培訓輔導全面,生育房子分配,這樣生小孩的就都了,主要問題在于養(yǎng)育成本太高而導致出生率下降。
有網(wǎng)友表示,養(yǎng)孩子太貴了,我們很一般的養(yǎng)了,現(xiàn)在幼兒園1320/月,餐費40/天,必須長期吃的D3等維生素一個月至少三四百,日常還得買衣服鞋,適當一點吃的,六日總得帶出去戶外玩吧,一個月4千左右吧,已經(jīng)窮養(yǎng)了,現(xiàn)在小還不用興趣班類的呢。
有網(wǎng)友算賬,1個月領2w現(xiàn)金差不多。高考剛剛考完,一個朋友兒子,初中讀26w,高中30w,不包吃、不包小學東西;大學等通知。一個小孩要多少錢?現(xiàn)在每個家長到想好,不想孩子落后。所以,一個月領2w,暫時適合。如果物價提高,獎金也要提升。
總之,這次全國性補貼政策的風聲已經(jīng)刮響。至于結果如何,比如到底是補貼多少金額,多少年,這些還不確定。但是可以肯定,全國性統(tǒng)一政策,再加上地方性補貼政策,對于出生率一定會有積極效果。
畢竟,廣大群眾生孩子的意愿還是有的,主要是生活成本太高,經(jīng)濟壓力大。如果緩減了這些問題,相信大家愿意生起來。
對此,你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