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弗雷迪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 據(www.gogudata.com)
2025年6月,港股地產股(如恒基地產、新鴻基地產、九龍倉集團)集體走高,漲幅顯著跑贏大盤。
盡管本地房企中其中不乏問題企業,譬如債務岌岌可危的新世界發展,一度從千億市值得剩十分之一,優質龍頭房企卻是港股典型的低估值,高股息代表,避險資金的心頭好。
7月3日,香港土地注冊處公布2025年6月住宅樓宇買賣合約同比上升54.4%,反映香港房地產市場活躍度提升。
資金為何在這個時候看好香港本地房企?
這一輪反彈是否預示著,香港樓市,即將迎來拐點?
01
港股地產股表現分化
港股地產開發商公司分為內地房企和本土房企,盡管許多本地房企巨頭的業務版圖早已深入內地,股價走勢依舊與香港本地市場的景氣程度掛鉤。
既然扎根市場不同,政策環境和供需因素變化各異,也就導致了業績層面和估值水平的差異。
先來看內房股,內地房地產政策主線在于止跌回穩,市場仍需時間消化行業風險。
盡管政策持續松綁(如首付比例下調、利率降低),但行業出清尚未完成,疊加銷售數據未見顯著復蘇(1-6月TOP100房企銷售額同比-11.8%),內地房企基本面尚未迎來反轉。
1-5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2.9%,銷售額同比下降3.8%。內地房企庫存高企與銷售承壓:債務風險未解除,企業現金流恢復時間難以預判。
但受政策救助和市場預期影響,內地房企股價短期偶爾會呈現“脈沖式”反彈,波動更加劇烈。
例如萬科,今年2月因200億專項債救助計劃,港股單日暴漲16%;富力地產、融創中國等內房股在7月初因廣州“商轉公”政策利好集體走高。
等到增量政策效果得到驗證,或者政策邊際效益削弱,短期大幅反彈的股價又會再度陷入調整,股價表現最終取決于政策延續性和銷售數據改善速度。
香港房企情況則要樂觀得多,數據顯示樓市成交活躍程度大大恢復,房企業績修復信號更為明確,甚至部分龍頭企業由于穩健的現金流表現,兼具長期紅利價值。
根據香港土地注冊處,6月所有種類樓宇買賣合約共7271份,月環比增長12.9%,同比增長38.6%,樓宇買賣合約總值664億港元,月環比上升33.2%,同比上升61.6%,量價都有所提升。
與此同時,經絡按揭轉介數據顯示,2025年6月現樓按揭登記量達6,772宗,環比增長33.9%,創下22個月新高;樓花按揭登記量564宗,環比增46.9%。
這些數據反映了市場對低利率環境的響應,一方面上半年“撤辣”以后,購買力強大的內地買家更加活躍,另一方面租金回報率連續增長,與房貸利率存在息差,轉而催生了部分投資需求。
這是需求端的短期催化劑,從公司融資端角度來看,浮動利率計息的有息負債更受益于HIBOR的下降,有助于利潤表現改善。
綜合股價表現,本地開發商開發商的投資邏輯其實悄然發生了變化。
年初本地股平均股息收益率高達6%,紅利價值凸顯,對部分避險資金而言具有吸引力,譬如太古地產、嘉里建設。
在港股估值修復,美聯儲降息預期和港幣拆借利率下行的催化下,本地房企作為短期貝塔和長期紅利價值共存的標的,讓資金從科技和消費以外探索到新的價值洼地。其中,恒隆地產和嘉里建設是港股通增持較多的標的。
盡管如此,6月份的加速上漲還是敲出了疑問:
香港樓市,是否真的已經迎來拐點?
02
香港樓市已經迎來拐點?
與內地房企對比,除了舉債比較激進的新世界,幾家港股頭部地產商擁有基本面穩固的資產負債表,高股息收益率,同時估值相對資產凈值的折價一度達到了60%。
并且,港股地產開發商上半年平均上漲13.2%,跑輸給了恒生指數(20%)。
與五年前的峰值相比,香港房地產價格下跌了足足三成。雖然香港住宅價格上半年依舊維持弱勢,拖累了房企基本面。但6月份資金投票,仍然看好香港地產股下半年以及未來表現。
摩根士丹利發布的一份報告中,預測香港房地產價格將在今年下半年迎來增長,并認為香港房地產正處于一個上升周期的開端——這個周期可能會持續4-5年。
為什么這是一個長周期的開始?這首先要從政策好人口結構來理解,我們能看到近期的一些變化。
香港土地市場供應一直趨緊,近年來土地銷售幾近崩潰,住宅市場更是經歷了七年的下跌。
為了刺激需求釋放,近三年特區政府打出一套“組合拳”政策,其一是取消了上一輪地產周期里的“辣招”。
2010年,特區政府為抑制房地產市場過熱,陸續推出一系列印花稅,包括額外印花稅(SSD,針對短期轉售交易)、買家印花稅(BSD,針對非香港永久居民及公司名義買家)以及新住宅印花稅(NRSD,針對購買第二套或以上物業的買家)。
在政策最嚴格時期,非本地買家在香港購房需承擔高達房價30%的稅款,大幅提高了交易成本。
但隨著全球經濟環境變化和本地市場調整,香港樓市自2021年下半年開始進入下行通道。2024年1月,香港私人住宅售價指數跌至306.4點,連續9個月下跌,創下自2016年10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面對這一形勢,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2月份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宣布了一項重大決策:即日起撤銷所有住宅物業需求管理措施,包括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和新住宅印花稅,也就是所謂的“撤辣”。
這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標志著香港樓市調控思路的根本性轉變——從抑制需求轉向促進交易、穩定市場。
其次,人才引進政策在刺激住房需求方面卓有成效,內地的購買力正在支撐住宅市場。
2024年香港共批準了近14萬宗各類人才入境計劃簽證,比2023年增加了4000宗。其中,內地人才在獲批申請中占比很高,尤其是在“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中,內地申請人占比超過90%
新移民初期多選擇租賃,多集中于港島及九龍核心區,直接推高高端住宅需求。2025年Q2港島區租金同比上漲4.2%。
新移民購買力支撐了香港住宅銷售。譬如,九龍倉置業旗下海景豪宅項目(如天璽II)2025年上半年銷售去化率能達到80%,主要買家為新移民群體。
根據中原地產的估計,內地買家在4月25日購買了約1200個住宅單位(按月計算),高于1Q25的每月平均約800個單位,并占當日總成交量(包括一手及二手)的22%。
相比內地一線城市1-2%的租金收益率,香港的租金收益率水平可達3.5%-4%,是足夠有投資吸引力的。
最后,影響住宅需求最關鍵的因素——房貸利率,隨著美聯儲降息通道恢復,長期來看有保持向下走的動力。
上半年,由于金管局注入大量流動性,HIBOR利率被壓到幾乎為0。
1個月的 HIBOR是主要銀行用于住宅按揭貸款定價的基準利率,隨著香港銀行同業拆息回落,最新的實際按揭利率急劇下降至2%,對于有意愿投資和購房的需求來說無疑是有利的。
那么對于新鴻基地產、恒基地產、嘉里地產等開發商來說,融資壓力也可能有所緩解,未來業績增益體現在需求上升同時利息開支有望下降。
并且長期來看,在聯系匯率制度下,香港的貼現窗基準利率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同步變動,那么隨著美聯儲降息通道再度打開,理論上香港的基準利率也會跟隨著降低,意味著HIBOR長期性的利率水平也是在下移的。
盡管如此,近期HIBOR的走勢顯然提前“搶跑”了,現在經濟基本面尚在一些不確定因素(例如關稅)的籠罩下,似乎難以在房地產市場攪起多大的浪花,因此房價開啟新一輪上漲,
需要在更為持續的利率下降通道和GDP增速重新加速配合之下方能實現。
根據摩根士丹利,房價的有效支撐有望于2026年四季度出現。換句話說,從2026年四季度開始,在正利差的基礎上,香港樓市的買方信心和力量都將得到大幅度的加強。
03
尾聲
總的來說,政策敏感度極高的地產板塊一直盼著能迎來基本面反轉的行情,地產價格的穩定還有助于降低負面的財富效應,釋放出更積極的消費潛力。
但相比于內地市場,跌了七年的香港樓市有望更早從利率降低的通道中獲益,香港地產龍頭公司自身穩健的基本面、低估值,高股息優勢因此得到了重視。
所有上漲因素的長期視角,最終可能還會帶動股票價格進一步修復。(全文完)
▍往 期 回顧
格隆匯聲明:文中觀點均來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匯觀點及立場。特別提醒,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任何實際操作建議,交易風險自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