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記者走進位于遵義匯川區匯川大道中段的遵義市北部污水處理廠,工作人員正仔細巡查厭氧池設備,確保一切運行順暢。
作為守護中心城區河道上游(董公寺、高坪街道片區)水環境的關鍵一環,這座日處理能力達3萬噸的污水廠,去年完成了一項重要升級:處理范圍從單一的生活污水拓展至生活污水與工業廢水協同處理,工業廢水占比不超過總量的20%,服務范圍也延伸至遵義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部分入駐企業。
“自去年9月5日技改通水試運行以來,雖然總處理規模保持每日3萬立方米不變,但其‘消化’能力更加綜合高效。”遵義市北部污水處理廠工藝調控人員吳培昊介紹,經過先進的A2O工藝深度凈化,達到國家一級A類標準的再生水,已不再是簡單的“達標排放”,而是變身為寶貴的資源。
排放出來的水回用于高坪河的生態補水、工業園區的生產冷卻,甚至延伸至洗車場、消防用水和綠化沖洗,實現水資源循環再生。
在遵義海螺盤江水泥有限責任公司,停車場車棚上鋪設的光伏板陣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工廠內的人工湖旁,工作人員正對逆變器進行清灰和線路檢查,保障人工湖上的光伏板高效運行。
“項目于2022年4月開建,8月實現逐步并網,充分利用廠房屋頂、蓄水池和空地,年發電量可節電400萬度,節省電費240萬元。”遵義海螺盤江水泥有限責任公司設備保全處處長林金華說。
光伏發電項目只是這家企業綠色能源版圖的一部分。該公司強大的余熱發電系統,將水泥生產過程中原本直接排放的煙氣余熱“吃干榨凈”,用于燒鍋爐產生蒸汽發電,年發電量高達7400萬度,可節省燃煤2.146萬噸,減少5.621萬噸二氧化碳排放,覆蓋公司約40%的外購電需求,形成了獨特的“光熱互補”模式。
該公司副總經理楊開乾介紹,企業在減碳增效上有著系統性布局:一方面從生產源頭入手,創新使用生活垃圾、RDF、污泥等可替代燃料,替代了約15%的燃煤消耗,年節省燃煤3萬噸;另一方面,在生產過程中,每年可循環利用超過27萬噸的社會固廢垃圾,有效減輕環境壓力。
自2014年起,該公司在綠色能源循環利用方面的投入已累計達2.5億元,作為國家級“綠色工廠”和國家級“能耗領跑者”,既實現了減排目標,也優化了生產成本,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
此外,遵義海螺盤江水泥有限責任公司還積極響應“電動貴州”政策,今年與貴州金元合作推進充換電站項目,加速廠區運輸車輛“油改電”進程。目前原料運輸端的電動化覆蓋率已達20%以上,預計到年底將提升至40%,進一步減少排放,節約資源。
當污水變“活水”、煙氣化“綠電”、固廢成“資源”,匯川區正在書寫一份“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和諧共生的生動答卷。
來源:聚焦匯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