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知名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顯示,國內手機市場整體增長 1% 的情況下,華為卻逆勢實現 12% 的同比增長,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成為拉動市場增長的核心引擎,蘋果以8%緊隨其后。
這意味著,時隔多年,華為有望重登國內市場份額第一的寶座。這場逆襲絕非偶然,而是一場技術沉淀、產品矩陣與生態戰略的“三重奏”。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12%的增速中,既有千元機“暢享80”的“地基式”滲透,也有Pura 80系列和折疊屏的“天花板”突破。
這種“高低通吃”的打法,恰好擊中了當下消費者兩極分化的需求,因為經濟型用戶追求耐用實惠,高端用戶渴望技術稀缺性。反觀蘋果,其增長主要依賴iPhone 16系列的常規升級和降價策略。
其中,5月發布的nova14系列成為本季度最大黑馬。這款定價2000-3000元的中端機,既搭載了下放的衛星通信技術,又延續了華為一貫的影像優勢。
很多網友說得實在:很多人買nova14就沖著“能發衛星消息”,雖然可能一輩子用不上,但這就是品牌技術力的心理溢價。
這種“技術下放”策略,讓華為在終端市場建立起護城河,甚至分流了部分原計劃購買旗艦機的用戶。
華為市場份額重回第一還有一個重要原因,Pura X折疊屏第二季度銷量同比增長40%,背后是鴻蒙系統對折疊形態的深度適配。例如“平行視界”功能讓抖音直播和購物車同屏操作,這種細節體驗的打磨,讓華為在折疊屏市場拿下35%的份額,遠超三星。
截至2025年6月,搭載鴻蒙的設備已突破8億臺,汽車、家電、穿戴設備的互聯體驗,正在構建一個“華為式生活閉環”。當用戶發現用手表能控制汽車、用手機能調節空調時,換機決策就變成了生態決策。
此外,華為的衛星通信技術已迭代至第三代,不僅能發短信,還能傳輸壓縮圖片。在近期某次地震救援中,受災區華為用戶通過衛星功能報平安的案例被廣泛傳播。
這種“救命技術”帶來的品牌信任感,是任何廣告都無法比擬的。業內人士指出:衛星通信的研發成本極高,其他廠商短期內難以跟進。這就像蘋果當年的Face ID——技術本身未必常用,但能樹立“人無我有”的標桿。
總體來說,存量競爭時代,堆料式創新已失效,真正的突破在于創造不可替代的價值。從被制裁時的至暗時刻,到如今重回第一,華為的故事證明了一點:當一家企業把技術研發當作“生存信仰”,市場終會以份額投票。
正如任正非所說:沒有退路的路,反而成了最好的路。這一次,華為不僅贏回了市場,更贏回了中國科技產業的信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