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草書最怕的就是“不規范”,一旦如此,就會陷入“江湖體”的誤區,所以,我們要以古人為師,臨摹經典法帖。二王、智永、張旭、懷素等草書大師水平雖高,但他們的法帖并不適合初學者,學起來難度大、精進慢。由易到難且“取法乎上”,才是適合每一位學草者的路。
當代書家于右任認為,如果我們能臨摹唐代共同抄經生留下來的草書真跡,便是一條學習正宗晉唐草法的“捷徑”。這些作品不但筆法豐富多變、結字瀟灑自然,而且兼顧了易識性和筆速,因此藝術性和實用性平衡,上手容易且出成果快。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了數萬件珍貴寫本,這其中有三件草書被譽為“敦煌三寶”,它們代表了唐代草書的最高水準,深得唐高宗、武則天青睞。“三寶”指的是《因明入正理論略抄》《因明入正理論后疏》和《妙法蓮華》,此作現藏于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
“敦煌三寶”有三大珍貴之處:其一,它是目前已知的尺幅最長、字數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唐代草書真跡,《略抄》一共12478字,《后疏》合計13364字,《妙法蓮華經》則超過5000字,三卷總字數超28000字,總長度足有30多米,幾乎涵蓋日常能用到的所有漢字,被學界稱為“草書百科全書”。
其二,“敦煌三寶”出自皇家御用抄經生,而且還是唐僧的弟子所寫。這三部經文由玄奘翻譯,譯畢后交由弟子謄抄。他們經過了系統的訓練,而且還是以索靖、二王、虞世南、褚遂良為師,他們的草書再現了當時真實的草書樣態。
其三,這三件作品以草隸、章草、行草為主,學起來難度較小,適合打基礎。而對于草書進階者來說,三卷中的經生之氣,有可以糾正草書的“燥氣”“霸悍”和江湖氣息,更有文人氣,更脫俗。
宋代以來,“尚意書風”以及名家真跡的失傳,導致了筆法的缺失,而作為書法的“核心”,筆法一旦缺失,勢必造成用筆單調、不規范、沒有古意等問題。而“敦煌三寶”不僅保留了晉唐已經失傳的技法,而且還是墨跡,筆路更清晰,細節纖毫畢現。
此作尖鋒起筆,行筆中鋒,筆畫圓勁,骨肉勻稱,絞轉連帶,輕重得宜,收筆時出鋒干脆。轉折處圓筆為主,內含筋骨,似“折釵股”般有韌性。結字松緊得宜,寬博疏朗,欹側平正均有變化。章法疏密得宜,墨色枯潤轉換自然,這才是“草圣”水準的字。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1:1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