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58llo42779
在中醫理論中,肌營養不良屬于"痿證"范疇,其病機多與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相關。
《素問·痿論》有云:"治痿獨取陽明",提示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是發病關鍵。
此外,肝腎虧虛、濕熱浸淫、瘀血阻絡等亦是重要誘因。
現代人飲食不節、勞倦過度、久病體虛,易致脾胃受損,運化失司,氣血生化乏源,肌肉失養,引發肌無力、行動困難,甚至伴隨食欲不振、面色萎黃、容易疲勞等癥狀。
近日,門診上有個患者,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女,28歲,進行性肌無力2年,逐漸加重,上下樓梯困難,甚至梳頭都覺費力;
患者自述食欲差,飯后腹脹,大便溏薄,容易疲勞,舌淡胖有齒痕,脈細弱。
結合中醫四診,患者的病癥可歸為——脾胃虛弱,氣血不足。
脾胃虛弱:脾主肌肉,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運化失司,氣血生化不足,肌肉失養,故見肌無力;
氣血不足:脾胃虛弱日久,氣血虧虛,四肢百骸失于濡養,加重肢體無力;
濕濁困脾:脾虛運化無力,水濕內停,進一步阻礙氣血生化。
于是,大夫給患者開方:
黃芪、黨參、白術、茯苓、山藥、當歸、陳皮、砂仁、雞血藤、甘草。
方中:
?黃芪、黨參、白術大補脾胃之氣,助運化而生氣血;
?茯苓、山藥健脾滲濕,助運化而除濕濁;
?當歸養血活血,與補氣藥相配,氣血雙補;
?陳皮、砂仁理氣醒脾,助運化而防補藥壅滯;
?雞血藤養血通絡,改善肌肉無力;
?甘草調和諸藥,補脾益氣。
?【提醒患者】
飲食調理:宜食山藥、紅棗、小米等健脾之品,忌生冷油膩;
起居有常:避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睡眠;
適度鍛煉:進行適量肌肉訓練,以運動促進氣血運行;
情志調養:保持心情愉悅,避免憂思傷脾。
最后,想告訴大家的是,肌營養不良需要循序漸進地調理,中醫重在健脾益氣、養血榮肌,同時配合適當鍛煉和飲食調養,方能逐步改善癥狀,恢復肌力。
(注:本文僅供參考,具體用藥需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使用,切勿自行套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