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小時,從“準公務員”到“全網公敵”,蘇某某的經歷堪稱現實版“社死”教科書。
2025年6月,桂林市事業單位招聘公示名單上,筆試面試雙第一的蘇某某本應穩拿“鐵飯碗”,卻因網友扒出他一年前虐殺20只流浪貓的劣跡,瞬間從“學霸”淪為“道德敗類”,最終被官方取消錄用資格。
央視、人民日報等官媒接連發聲,讓這起事件從地方爭議升級為全國性討論——當道德污點遇上公職門檻,社會究竟該不該給犯錯者第二次機會?
虐貓往事:從“愛貓人士”到“校園殺手”
2024年,華中農業大學的流浪貓接連離奇死亡,尸體被擺成扭曲姿勢丟棄在女生宿舍門口,引發學生恐慌。監控錄像鎖定兇手——學生蘇某某。
他偽裝成“救助者”,卻在暗中將人用藥物碾碎投毒,導致20多只貓慘死,事后甚至發朋友圈炫耀。校方給予嚴重警告處分,但輿論并未平息。網友憤怒質問:“對弱小生命都如此殘忍,若掌權會怎樣對待普通人?”
考公爭議:高分能否掩蓋道德缺陷?
一年后,蘇某某以優異成績通過桂林事業單位考試,卻在公示期遭舉報。盡管支持者如胡錫進呼吁“給年輕人改過機會”,但更多聲音指出,公職崗位代表政府形象,道德標準必須高于法律底線。
央媒最終定調:虐貓行為暴露其“缺乏同理心與暴力傾向”,不符合“良好品行”的招聘要求,拒錄合理合法。
網絡時代的道德審判:污點能否被時間沖淡?
此事件折射出數字化社會的殘酷——一次錯誤可能伴隨終身。蘇某某的“社會性死亡”不僅斷送編制夢,更可能影響未來求職。
有觀點認為懲罰過重,但更多人堅持:公權力不容冒險,尤其是虐貓與反社會人格的關聯已被心理學研究證實。正如網友所言:“我們給蘇某機會,誰給那20只貓重生的機會?”
這場風波絕非簡單的“愛貓vs厭貓”之爭,而是對社會底線與制度公正的拷問。當能力與品德沖突時,答案或許早已明確:公職不是試驗場,道德瑕疵者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買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