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書法難出大家”這種論斷顯示出當今部分民眾對書法的失望,也顯示出對當今書壇的困惑,畢竟當今潮流書法與傳統名帖觀感差異很大,部分個性鮮明的書法甚至看不出繼承痕跡,這都顛覆了一些人對書法的認知。
也難怪一些人看不懂當今書法,文化的變遷,科技的發展,都讓當今的書法與傳統書法有著很大的不同。
現代語境和現代文的普及,讓人們不再擅長創作詞句簡練的古體詩詞,現代文相對冗長,節奏變慢,并且依賴標點符號,需要特別的探索才能夠與書法完美融合。
科技取代了書法的實用性,書法已經無法承擔文化傳播的功能,成為純藝術的書法將更加注重藝術展現力,而非文學內容。
然而更重要的是書家的創作心態變了,古人創作書法注重文字內容,作品的藝術感更多來源于平時書法功底的積累,情感真實,表達自然。
今人已經不再用書法的形式去發表文學作品了,書法創作的內容早就提前備好,不用臨時措辭,所以書法創作的重點全部轉移到藝術表達上。
抄錄作品是很難再調動原始情感的,只用藝術構思去營造情感氛圍,情感不再真實,再厚的妝也掩蓋不住空洞的內心。
當今書法藝術面臨的困境,實際上反映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轉型期的普遍性難題。這種困境既來自外部環境的巨變,也源于書法藝術內部的發展邏輯。
時代發展既帶來了變革,也帶來了發展契機,文字書寫從一開始也不依賴筆墨紙硯,甲骨文的契刻、金文的鑄造,每種形式都塑造了獨特的書法美學。
古人總能找到合適的方法去發現藝術,今人在面臨書法發展困境的時候,也應該順應時代發展,找到屬于當今時代的發展道路。
書法實用功能的消退未必完全是壞事。當剝離了實用負擔后,書法藝術反而獲得了更純粹的創作空間。就像繪畫擺脫了記錄功能后走向印象派、抽象派一樣,書法也可能迎來新的藝術突破。
現代宏大的展廳拓展了書法的藝術表現空間。為適應展廳效應,作品尺幅越來越大,視覺沖擊力取代了細品慢讀的韻味。
跨文化傳播為書法帶來新機遇。在全球藝術視野下,中國書法獨特的線條藝術引起國際關注。這種外來視角或許能幫助我們發現傳統中未被充分認識的審美價值。
書法大眾化帶來的兩面性不容忽視。一方面參與人群擴大有利于傳承,另一方面業余愛好者的審美取向也會影響專業領域的發展方向。
傳統與創新的張力將持續存在,完全固守傳統可能導致藝術僵化,過度創新又容易喪失本體特征。
在全球化語境下,只有深入理解傳統精髓,才能進行有價值的創新。否則所謂的創新很可能淪為無本之木。
書法作為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其當代轉型必然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我們既要理解變革的必然性,又要守護藝術的本質特征。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中國書法終將找到屬于自己的時代表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