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的冬天,不是冷那么簡單。
雅庫特馬最低氣溫零下60度,奧伊米亞康歷史紀錄零下71.2度,氣候持續七個月,寒風能刮掉一層皮。穿六層棉衣也扛不住幾分鐘,嘴唇一裂,連話都說不出來。
房子七年蓋不完,買菜不敢開口。為了活過冬天,當地人要提前一個月砍柴,備好上千斤糧食,腌上百罐酸菜,冬天不靠電暖,靠柴火續命。這不是民俗,是必要。
西伯利亞不留活口,能活下來的,都得拼盡全力。這片土地之所以存在人類聚落,是靠集體智慧死扛極寒生存線。
買菜靠勇氣,上廁所憑毅力:活著已經是挑戰
1933年2月,西伯利亞腹地奧伊米亞康氣溫跌至零下67.7℃,短短兩天后,又被上揚斯克刷新為零下69.8℃。
這一帶并不在北極圈,卻能把世界最冷的村子排出兩個。這不是極地探險,是居民常態。奧伊米亞康地處盆地,三面環山,冷空氣無法散出,形成天然冰窖。
再疊加極夜效應,冬季幾乎無陽光,平均溫度鎖定在零下50℃至零下60℃。金屬暴露幾秒變脆,呼出的氣立刻結冰,眉毛掛霜,連眼睫毛都會粘住。
人無法裸露生活。常規服裝在這里等于沒穿,必須用毛皮一層層包裹,全套裝備用到毛帽、毛領、大皮靴和雙層襪。
皮膚暴露超過五分鐘,凍傷不可逆。呼吸道會被冷空氣刺激到痙攣,甚至休克。最難的并非行走,而是日常需求。
女性出門如臨大敵,最害怕不是低溫,而是找廁所。戶外衛生設施形同虛設,廁所有時是幾塊木板蓋著個洞。
人在寒風中蹲下,皮膚接觸冰面,傷口立刻形成。生理期女性更為難熬,取暖設備缺乏,替換極不方便,幾乎靠強忍過冬。
居民買菜時保持沉默,不是習慣,是怕嘴裂開。室外說話,嘴唇因干裂加寒冷直接撕開,血會立刻凝固成冰。
商店結賬都靠手勢完成。每次出門都像作戰,路線提前規劃、衣物封閉性測試、返回時間估算,容不得一點疏忽。
極寒之下,孩子不能在戶外停留,哪怕幾分鐘。凍傷與肺炎是校車延誤的直接后果。學校實行極寒停課制度,氣溫降至零下50度以下,教學活動自動終止。上學也必須靠私人雪橇或四驅高底盤車,步行者極少,幾乎等于自殺。
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都伴隨高風險,但這里并未淪為空城。這正是西伯利亞人的底氣所在。
他們用一代又一代的生活經驗,把生存變成可持續機制。在氣溫無法商量的地方,人類的辦法就是:先認命,再硬扛。這種“硬扛”靠的不是蠻力,而是規劃。這種規劃,從年初就已經開始動手。
屯糧百罐、砍柴一月:想活命,得提前半年準備
西伯利亞不是農耕社會,不種莊稼,因為種不出來。氣溫常年低于冰點,土壤表層凍住,凍土帶深度達數米,根系無法生長。
靠自然收成不現實,靠外部供給更難,一到11月,道路封閉、航班取消、河流結冰。要想活下來,只能靠自己提前半年備貨。
在諾里爾斯克、雅庫特馬、奧伊米亞康等典型聚落,每家每戶都有“冬儲計劃”制度化執行。至少儲備上千斤糧食,包括面粉、大米、土豆、胡蘿卜、洋蔥。后兩者不是因為口味,而是因為耐凍性強,便于長期保存。
每年腌制的泡菜罐數量達到上百罐,部分地區還會儲存自制的咸魚、風干牛肉、腌豬耳等高蛋白食物。一罐咸菜不是佐飯,是命根子。
采買不是臨時起意,是提前三個月逐步進行的系統動作。到了10月底,全村人進入砍柴期,一砍就是一個月。
電力在極寒下容易癱瘓,地熱無效,天然氣管道頻繁結冰,只有靠木柴才能持續取暖。火爐24小時不間斷運轉,燃料不能斷一天。每個家庭都需提前準備數噸木柴,按爐口大小切割、碼好、烘干、封存。沒有柴火的房子只能搬走。
柴是用來活命的。每天要燒十幾小時,保持室溫不低于零下五度。如果爐火熄滅,屋內溫度在一小時內迅速降至零下二十度,水管爆裂、食品凍結、墻面結冰。
火不只是溫暖,是生存的底線。柴火供應是否充足,決定了這戶人家能不能看到明年開春。
而柴不能隨便砍。西伯利亞森林面積廣,但人手有限、工具原始。大多數人家依賴機械鋸和手斧,且必須遵守林業規定采伐,否則可能因私砍行為遭到封戶或罰款。
砍柴不是誰都能干,必須選體力最強的男性主力,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全程室外操作,嚴寒中不允許喝水,以免體溫驟降。
腌菜也是技術活。鹽與醋需精準配比,容器選用耐凍塑料桶或玻璃罐,一次性密封后堆入地窖。
部分食物甚至會在自然溫度下直接冷藏,屋外放一晚,第二天就成“天然冰箱產品”。蔬菜腌制時間不少于兩周,必須在氣溫下降至冰點前完成入窖,否則酸度不足無法抗菌。
冬儲不是對未來的期許,是對死亡的提前反擊。誰若不動手,就等著挨凍、挨餓。每個罐子、每塊木柴、每一袋土豆,背后都藏著人的生命線。
而時間永遠站在寒冷一邊。一旦進入11月,氣溫直線崩塌,誰還沒準備好,誰就只能靠運氣過冬。但在西伯利亞,運氣不值錢,能活到明年,靠的是手上有貨,屋里有柴。
房子七年蓋不完,工地比牢房更難熬
在莫斯科,蓋棟樓要兩年;在西伯利亞腹地,一座房子可以修七年,仍未完工。因為這里不是工地,是戰場。
沒有地基是軟的,沒有材料是不脆的,氣溫太低,水泥無法凝固,挖地三尺就凍成鐵板。操作機器全靠天窗期,每年只有不到四個月適宜施工,且必須在每天中午十二點至下午四點之間進行。
其余時間,工人進場等于凍牢。2010年以后,雅庫特馬地區持續推進冬季住宅建設項目,但因為天氣限制,每年進度極低。
工人穿戴不下十件衣物,鞋底塞進羊毛氈,手套必須雙層加厚,設備要提前五小時加熱,混凝土攪拌必須額外添加防凍劑。建筑工地配備特制供暖帳篷,每隔20米設一個熱水站,供工人烘烤手腳。
但這些都救不了凍傷。每年施工期都有傷員報告,凍傷主要集中在耳廓、鼻尖、手指尖,嚴重者需截肢處理。施工單位為避免事故,執行“30分鐘一輪換”制度,室外作業人員每半小時交替一次,持續工作不得超過兩小時。
即便如此,項目還是緩慢推進。部分住宅因施工中斷,材料被凍碎報廢;水管因接口未封嚴,夜間結冰爆裂。
樓體剛封頂,溫度驟降又迫使人撤出,重復返工成為常態。而在奧伊米亞康,當地只有30%的住宅為現代建筑,其余為老舊木屋,依賴燒柴供暖、人工取水、天然井供水系統。
不僅蓋房難,修路更難。2023年冬,雅庫特馬-馬加丹段因氣溫跌破零下60度,瀝青斷裂,運輸全面停滯。
當地政府不得不在主要交通干道沿線設置避寒站點,并配備緊急供氧設備與移動發電裝置。一條路,要耗掉半個省的財政預算,三年才修一半。這就是“極寒施工”的代價。
若說砍柴是謀生,那修房修路就是謀未來。在西伯利亞,基礎設施不只是發展問題,是存亡問題。房子修不好,人就住不了,供暖停一天,人就要死。沒有任何余地,沒有任何寬容。
這種零容錯的生態要求,逼迫每一個人都得把活命變成職業技能。他們不是生活在極寒之地,而是和寒冷長期纏斗,靠制度、靠紀律、靠時間管理,把冰雪逼退一步再一步。
參考資料
西伯利亞的冬天:建個房子要7年,上街買菜盡量不說話 - 知乎專欄 - 2020-10-22
西伯利亞雅庫特馬:極寒之地的生存之道與人類頑強生命力 - 騰訊網 - 2025-01-03
西伯利亞零下71度如何生存?當地女性難言之隱曝光,令人心酸 - 騰訊網 - 2025-03-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