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小暑是夏季里的第五個節氣,它的到來不僅伴隨著雷雨的增多、氣溫的升高,也標志著最熱的三伏天即將到來。
從日期上來看,今年的小暑落在了7月7日,而三伏天則是從7月20日開始入伏,一直延續到8月19日。
過去十年,三伏天都長達40天,可今年卻只有30天,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而且民間老人常說,從小暑開始就要“4事不做,2物不吃”,那這些注意事項分別指的是什么?
小暑真正的殺手是“濕”
都說“小暑大暑,米飯懶煮”,進入小暑節氣后,天氣會越來越氣,在大暑時溫度會達到頂峰,所以小暑也可以被視為夏季炎熱的開端。
而每到小暑時節,國內多個地區尤其是南方,平均濕度會突破80%,體感溫度更是比實際氣溫高出近5℃。
北宋《說文解字》記載:“暑之義主謂濕”,意思是說,高溫疊加高濕,就像給人體罩上密不透風的蒸籠,從而導致病情的多發。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特別標注:“暑濕相搏,傷人最速”。
而現代三甲醫院急診科數據顯示,光是小暑期間因關節痛就診的患者驟增40%,而這一切的源頭都指向了“濕”。
但除了可怕的濕氣之外,小暑還是毒蟲、細菌肆虐的時候,而根據古籍記載,在明清時期長江流域瘴癘橫行的疫情,多爆發于小暑至大暑的濕熱交蒸之間。
所以,在這個關鍵的時期,老祖宗就留下了很多關于平安度過夏季的經驗,就比如“4事不做,2物不吃”。
4事不做
第一件事:暑不坐木
在夏季,被晨露打濕的木頭,表面溫度常常要比石椅低三四度左右,但這看似涼爽的假象,卻是古人警告“冬石夏木,如飲砒霜”的印證。
南宋《養生類纂》中記載,臨安府夏季多發“坐板瘡”,而通過醫生觀察,這些病患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長時間坐在潮濕的木板上。
除此之外,清代乾隆年間也有侍衛因久坐潮濕的箭亭木階,竟患上"濕痹之癥"。
而根據現在的實驗室數據顯示,當環境濕度達70%時,松木含水率會在兩小時內飆升到18%,雖然木材看起來比較干燥,但每平方厘米卻可以滋生2000個霉菌孢子。
所以在明代《梧竹消夏圖》中可以看到,主角坐的是“藤編的杌凳”,這種中空透氣的設計,也符合現代人體工程學防潮原理。
第二件事:暑不貪涼
根據北宋《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夏日盛行“冰酪飲子”,但太醫局卻記錄下多起“飲冰致霍亂”的病例。
現代醫院的急診數據顯示,小暑節氣因急性胃腸炎就診的患者中,有38%發病前曾大量食用冷飲,因為那些冰塊會引發著胃黏膜血管的劇烈收縮。
但除了吃涼的之外,吹涼風也要適可而止。
南宋《養生隨筆》中有言:“夏月不可全薄”,因為當室內外溫差超過7℃時,人體毛細血管會經歷每分鐘12次的收縮擴張循環,不利于身體健康。
而現代三甲醫院針灸科也有統計,夏季面癱患者有72%發病前,曾在空調風口直吹超過半小時。
第三件事:不劇烈運動
很多人都以為,運動時多出汗就是排毒,但《黃帝內經》中卻警示到:“汗為心之液”。
馬拉松賽事醫療組的數據觸目驚心,2023年夏季比賽中,每千名選手就會出現3.2例熱射病病例。
這些選手的血液檢測報告顯示,鈉離子濃度普遍低于135mmol/L的危險線。
而在南宋《衛生寶鑒》中,早已記載著“夏月過汗,必損心氣”的案例,那些苦練的兵卒常因“大汗亡陽”而暈厥。
在現代醫院心內科統計的數據顯示,夏季收治的早搏患者中,有43%發病前曾進行過量出汗運動。
根據現代運動醫學發現,當每小時汗液流失超過體重的2%時,心肌需氧量會驟增40%,所以天氣炎熱時,應該避免劇烈運動。
而在《本草備要》的藥方中,古人用五味子、麥冬來應對“暑傷氣陰”的癥狀,因為這些藥材的鉀含量恰好是汗液成分的3倍。
第四件事:不久坐猛起
在青少年時期,很多人都有過蹲下站起身后眼前一黑,這其實跟坐下是一個道理。
無論是蹲下還是坐下,時間久了之后血液都會集中在一個部位,如果此時猛地起身可能會造成腦供血不足,從而發生頭暈目眩的情況。
所以,無論是夏天還是其他季節,在久坐或蹲下時,都應該緩緩起身。
2物不吃
不吃生的食物
生的食物包括生腌海鮮、涼拌菜等,因為夏季容易滋生細菌,生腌海鮮可能存在寄生蟲的風險。
再加上,小暑前后雨水多,近海灘養殖的海鮮更容易受到淡水入海帶來的細菌污染,所以在夏季時,寧愿少吃一口,也要保證食品衛生。
不吃發酵類的腌菜
腌菜在腌制的過程中,本身就有滋生細菌的風險,再加上其產生的亞硝酸鹽,在高溫環境中可能會轉化成有害的亞硝胺類物質,這種物質會導致人體患癌。
其次,夏季的細菌繁殖速度極快,對腌菜的儲存要求變得更高,如果未妥善保存,很有可能會引發食物中毒。
同時,高溫還會加速腌菜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流失,其產生的有害化學物質,會降低食品安全性。
由此可見,小暑不僅是夏季的到來,也是人體注重健康的關鍵時期,同時,更是三伏天即將到來的標志。
今年的三伏天不一般
老話常說:“夏至三庚數頭伏”,意思就是說,從夏至當天開始往后數,數到第三個庚日,就是入伏的第一天。
這里的庚日是指干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一天,而今年的夏至是6月21日,所以第一個庚日就是6月30日、第二個是7月10日、第三個就是7月20日,這天也就是入伏的第一天。
不過,今年的三伏天可以說是難得一遇,因為從2015年到2024年,連續十年的三伏天都是40天左右。
可今年的三伏天卻是7月20日到8月19日,僅僅只有三十天,這其實是和干支紀日法的推算規則有關。
三伏天是友初伏、中伏、末伏的固定天數(10天)疊加決定,初伏由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決定、末伏由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決定,唯獨中伏是由二者間隔的庚日數量決定。
從日期上看,初伏為7月20日,末伏為8月9日,而中伏便是7月30日到8月8日中間的10天。
反觀前十年,中伏基本都是在20天左右,所以今年的三伏天要比以往少了整整十天。
由于三伏天的時間更為緊湊,所以就可能會導致高溫和降雨集中出現,這對農業和日常生活來說,將會面臨更大的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