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大(中國政法大學)可以說是法學界的扛把子,它畢業生的去向,基本代表了法學生就業的風向標。
我找了法大官網2024-2025年畢業生毀約重新簽約的公示,研究了159條毀約再簽約的記錄,可以看出下面這些就業趨勢。
不過得說明,這些同學都是主動毀約去找“下家”的,說明他們找到了更好的去處,所以數據僅供參考,也真心祝他們前程似錦!
一、單位性質大分類:
1. 金融大佬(占比超35%,最多!)
銀行: 工行(北京、江西、廈門等)、農行(安徽、北京、河南)、中行(各地分行)、建行、郵儲、招行、興業、地方農商行...真不少!
保險/證券: 中郵人壽、太平洋、人保財險、昆侖保險、國任保險、中國銀河資產。
其他金融: 進出口銀行、國開行、浙商銀行、湖北銀行等。
2. 體制內香餑餑(占比約25%)
組織部選調: 江蘇、浙江紹興、四川成都、陜西、廣西等地的省市委組織部(選調生的主要通道)。
司法系統: 檢察院(比如北京朝陽)、法院(比如廈門湖里區)、司法廳(河北)、人大辦公廳(遼寧)。
事業單位: 廣州慕可生物科技(衛健系統)、北京朝陽醫院、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等。
3. 央企/國企鐵飯碗(占比也約25%)
能源類: 中石油(各地銷售、昆侖燃氣)、中核集團、國家電投、山東能源、東方電氣。
基建/制造: 中建(1-8局都有)、北京城建、中交集團、徐工集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
通信/交通: 中國移動、聯通、航空工業、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首都機場。
4. 知名民企(占比10%左右)
科技/互聯網: 比亞迪、小米、中興、華為、騰訊、京東、萬興科技、得物、快手(達佳互聯)。
其他: 周大福珠寶、歌爾股份、惠州億維鋰能(搞新能源的)。
5. 外企/合資(比較少)
伊藤忠商事(日本的)、京東安聯保險(德國的)、安聯保險。
二、工作都扎堆在哪?
北京是絕對C位!(超過50個例子)央企總部、金融機構總部、北京市政府機關,都在這。
長三角/珠三角也很火: 上海(得物、上飛設計院)、江蘇(多地組織部)、浙江(紹興、杭州)、廣東(深圳華僑城、廣州)。
中部省會機會在增加: 安徽、河南、湖北(比如聯投集團)這些地方國企崗位多了。
西部/東北也有點: 四川成都、陜西、遼寧(司法廳)有少量分布。
三、學啥干啥?
法學院/法碩: 扎堆銀行法務、保險合規、央企風控、公務員(司法崗),像吉林省檢察院、廈門法院。
商學院: 偏愛銀行前臺、保險、大集團財務崗,比如工行北分、中石化審計。
刑事司法學院: 主要去公安/檢察院、銀行內審,比如朝陽區檢察院、工行內審。
民商經濟法學院: 路子比較廣,組織部選調、金融國企、互聯網法務都行,像江蘇選調、國家電投。
國際法學院: 傾向涉外企業(華為/中興)、進出口銀行、貿易公司(中核浙能、中國能建國際工程)。
四、為啥要毀約?
絕大部分(95%+)是因為個人發展:
考上了公務員/選調生,就把原來簽的企業給“鴿”了(比如例子里的從企業跳到江蘇省委組織部)。
拿到了更高工資或者搞定了一線城市戶口(比如為了辦上海戶口毀約)。
想換個行業干(比如從鋰能公司跳槽去不明崗位)。
單位原因極少: 就1例(周大福珠寶)。
五、幾個有意思的細節
反復橫跳型: 有倆同學申請了兩次毀約,看來工作選擇挺糾結。
光領證不辦事型: 有5位同學(像宜賓組織部、大興區法院)申請了就業協議但沒實際簽,可能在備考公務員或研究生。
六、總結:就業趨勢大方向
1. 體制內是首選! 公務員(尤其選調生)、央企、事業單位加起來超過60%,大家還是圖個穩。
2. 金融行業是大戶。 銀行、保險、資管公司招了超多法大學生,法務合規崗位需求很旺。
3. 北京是宇宙中心。 長三角珠三角也不錯,中西部主要在省會。
4. 專業決定飯碗。 學法的去司法系統、企業法務;學商的去金融機構業務崗;交叉學科(像證據科學)的去中建、移動這類技術型國企。
5. 越來越靈活。 有些同學多次毀約,說明找工作更看重長遠合不合適,不是“一簽定終身”了。
對于以上法大畢業生“毀約再簽約”數據的分析報告,你怎么看?我琢磨有這么幾個特點:
雖然就扒拉了159條記錄,而且研究的還是那批有本事“吃著碗里看著鍋里”、找到更好下家才敢毀約的“牛人”,但這數據絕對有看頭!它就像個“精華版預告片”,把頂尖法學院畢業生的主流就業選擇拍得清清楚楚。
這報告最扎眼的結論就一個字:穩!超過六成的畢業生,削尖了腦袋往“鐵飯碗”里鉆——公務員(尤其是香餑餑選調生)、央企、事業單位。這年頭,穩定壓倒一切啊!大家是真怕折騰。
除了體制內,金融圈(銀行、保險、資管)絕對是第二大“人才收割機”,占了35%以上。法大學生在里面主要干啥?法務、合規、風控這些核心崗,專業對口,需求賊旺。看來懂法在金融圈是真吃香!
工作地點?北京簡直是宇宙中心,超過50個案例都奔那兒去了(央企總部、金融大鱷、北京衙門,全齊活)。長三角、珠三角算第二梯隊(上海、江蘇、浙江、廣東)。中西部?也就省會城市能分到點湯喝(安徽、河南、湖北等)。這地域差距,對畢業生去哪影響太大了。
學啥干啥,專業就是飯碗,法學院的,基本就奔著法院、檢察院、公司法務去了;商學院的,喜歡搞銀行前臺、財務;刑司的,公安、檢察院或者銀行內審是主流… 專業背景和最后干的工作,扣得還挺緊。
最有意思的是這個“靈活就業”的苗頭!好些同學簽了約也敢毀,甚至有人毀兩次!為啥?
原因很實在:“我考上公務員/選調生啦!拜拜了您吶原單位!” (追求更穩更好的體制內) “那邊給錢更多/能落戶口!必須跳!” (圖錢圖發展圖安家) “干著干著發現這行不適合我,溜了溜了。” (尋求更好的職業匹配)。
這說明啥?說明現在的頂尖畢業生精著呢,不將就!他們不是“一錘子買賣”,簽了就得認命。他們更看重長遠發展是不是適合自己,心態更主動、更務實。這種“先占個坑,找到更好的立馬跳”的做法,以后在優秀人才里,可能會越來越普遍。
說白了,這份報告就像給法大頂尖畢業生的就業選擇“咔嚓”拍了張快照,真實。總結起來就一句話:這屆法大頂尖畢業生,既要“鐵飯碗”穩穩的幸福,也玩得轉“騎驢找馬”的精明策略,兩手都抓,兩手都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