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熱化了!上海持續多日高溫“霸榜”,今天又拉響高溫橙色預警。醫療機構內急診患者激增。炎炎夏日,哪些疾病易高發?市民朋友該怎樣有的放矢加以預防?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近日走訪多家醫院,為市民列出高發疾病譜,同時提醒市民防患未然安然度夏。
糖尿病人吃西瓜解暑誘發酮中毒
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急診科,近日就診量少量上升約10%,“急診內科每日接診量大約六七百人次,120急救車運送50多人次,較之前也還未有明顯增幅。”副主任劉黎告訴記者,按照以往經驗,如果高溫天持續多日,往往在一兩周后會激增,醫院每年“戰高溫”期間也會做好充分人員調配工作,如短時間內出現患者積壓,備班人員可以及時到崗,提供及時診療。
劉黎說,每到夏天,急診接診的疾病譜就會稍顯不同。“最常見的是胃腸道疾病。如急性胃炎、腸炎,吃保存不當的隔夜菜,或者處理不干凈、食材不新鮮的生食,都是高危因素。”在仁濟醫院急診,上周就收治了一名出血性腸炎患者,“他在家中自制了咸魚,夏天胃口不好就多吃了些。不僅上吐下瀉、便血,最終引起了嚴重的膿毒癥。”
她提醒市民,應盡量不吃隔夜菜,尤其是綠葉菜;如果實在吃不完,第二天應徹底加熱,超過2天也不建議再吃了。“上海等地區市民喜愛海鮮,但夏季咸蝦、咸蟹、咸魚在制作中要保證干凈衛生,宜少量當日吃完,在外聚餐時也要留個心眼,盡量避免、少食生食。如家中老人節約,可告誡他們千萬不要因為節約反復吃隔夜菜,看病花錢更多,身體還遭罪。”
除了胃腸道的不良反應,“病從口入”的還有一個特殊群體——糖尿病患者。本周,仁濟醫院急診就收治了一名50多歲的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送來時已經神志不清,血糖大于30。”家屬說,一開始是惡心嘔吐,以為只是腸胃問題,沒想到如此嚴重。細問之下才知道,患者一周內吃了3個西瓜,“可能對于正常人群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但本身患者就有糖尿病,夏季食用過多水果也可能‘要命’。”
劉黎說,近年來隨著宣傳和健康意識的增強,熱射病、中暑患者變少了,但老年人群對溫度感知不靈敏,從空調室內到戶外容易一冷一熱、血管收縮;也有老人一邊開著空調,一邊穿著厚外套擔心著涼,結果出現了中暑癥狀,“我們建議老年人群空調溫度設置在27、28攝氏度為宜,外出時準備遮陽傘、水,從高溫環境進入空調溫度很低的商場時,可以在門口站一會兒有個適應過程,對心腦血管進行保護。”
出差抵滬休息不足突發腦干出血
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內,出梅后急診就診量增加10%左右,目前日均急診人數達550人次左右。急診科主任、醫務部部長馬林浩告訴記者,以下幾種疾病發病明顯增加。首先是心腦血管意外。一些中老年人群、糖尿病患者、肥胖人群出現這類意外的較多。就在昨晚,急診收治一名37歲女患者,她出差抵滬兩天,沒有得到充分休息,吃飯時突然昏迷,送到醫院時CT顯示腦干出血,目前還在搶救治療,“由于尚未聯系到家屬,患者是否有既往高血壓病史還不得而知,但這兩天心梗、腦梗患者隨著氣溫升高確實有所增加,值得警惕。”
其次是一些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老慢支患者。氣溫一升高、環境溫度與室內溫度有落差,如果家里空調開得很冷,環境一進一出,極易誘發加重基礎疾病,例如血糖波動幅度大,老慢支患者的肺炎表現也會增強。
再者,夏天市民熟悉的熱射病,有時并非是在太陽底下暴曬才會得。前不久,市四醫院收治的戶外工作者,為避開午間高溫時段,早上9點開始勞作,但環境很悶不通風,導致一度昏迷,送至醫院時體溫高達42度,馬林浩介紹,“這是典型的勞力性熱射病,環境散熱不行,熱量積聚,往年一些群體培訓中也會偶有發生,因此通風條線對熱射病的避免也至關重要。”至于生活節儉的老人不舍得開空調,這種則屬于經典性熱射病。
另外,戶外工作者遇到高溫可能不一定中暑,但頭昏腦脹導致精神不集中,急診最近收治的外傷患者也有所增加。另外氣溫居高不下,寵物脾氣變得暴躁,市四醫院犬傷門診最近也增加了5%左右。專家最后提醒,高溫天市民還應多加關注周圍環境,注意防暑降溫,注重慢性病管理,防患未然安然度夏。
高血壓患者打羽毛球突發心跳驟停
炎炎夏日,有人喜歡“孵空調”,也有人運動熱情高漲。但近日,閔行區中心醫院接診了一名在打羽毛球時突發意識喪失、心跳驟停的男子。
據朋友介紹,患者胡先生打羽毛球之前已有胸悶不適癥狀,但他沒太在意,揮拍的瞬間突然倒地,全身抽搐、呼吸微弱,隨即心跳停止。幸好在場人員中有一名醫生,立即對其實施心肺復蘇,并緊急呼叫了120急救車。10分鐘后,急救人員趕到,心電監護顯示室顫,給予電除顫和藥物搶救后,呼吸心跳恢復。
送入閔行區中心醫院后,急診搶救室醫師接力搶救,考慮患者為急性心肌梗死、頻發惡性心律失常,搶救過程中進行了10余次電除顫。心內科進行急診冠脈造影手術時發現,患者的左前降支完全閉塞,迅速進行吸栓、支架植入術,最終血流恢復。所幸,目前胡先生情況穩定。
“后來得知,患者有高血壓史,但平時沒有規律服藥。”閔行區中心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史魯東說,規律鍛煉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但并不是保險箱,年輕也不是保護傘。 “一些高血壓、高脂血癥的年輕患者拒絕服藥治療,希望靠體育鍛煉來‘治愈’疾病,這種理念是不可取的。”
他介紹,在羽毛球、網球、馬拉松等非對抗性運動中出現運動性猝死,已成為年輕群體猝死高發場景,多為室速、室顫等惡性心律失常發作所致。“第一時間的AED除顫及心肺復蘇(CPR)是搶救關鍵,要抓住‘黃金4分鐘’,搶救越及時,成功率越高:每延誤1分鐘救治,存活率下降7%至10%。”史魯東建議,夏季運動期間一定要及時補充含電解質飲料(鈉、鉀),避免高溫時段劇烈運動,如果發現身體不適,如胸悶、呼吸不暢、莫名乏力;胸骨后壓榨痛、左肩放射性疼痛、冷汗;眼前發黑、意識模糊等,務必立即停止運動,及時就醫,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原標題:《上海持續高溫“霸榜”急診激增,有糖尿病人吃西瓜解暑差點要了命…》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黃楊子 顧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