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浙江溫州樂清市人民醫院
發布了一起死亡病例
一名老伯在家做飯時
在處理青蟹的過程中
不慎被其腿刺傷左手
在被刺傷23小時后
老人的左手臂出現明顯紅腫熱痛
并伴有頭暈乏力癥狀
遂被家人送往醫院急診
隨后醫生當機立斷
為其行左上肢截肢術
令人沒想到的是
經過9天時間搶救
老人仍不幸離世
清洗青蟹時被刺傷
23小時后就醫生命垂危
據醫院文章稱,該老人的左手被蝤蛑(青蟹)刺傷后,本以為只是小傷,貼上創可貼了事。之后,手部傷口有些腫脹,但老人也沒有及時到醫院就診。
在被刺傷23小時后,第二天一大早,老人的左手臂出現明顯紅腫熱痛,并伴有頭暈乏力癥狀,遂被家人送往樂清市人民醫院急診。急診驗血顯示:肌酐 179.30μmol,醫生診斷后考慮為“膿毒性休克創傷弧菌感染和急性腎衰竭”,并因病情隨時可能變化,立即將患者收入重癥醫學科治療。
入住重癥醫學科病房后,老人的呼吸費力,胸悶,左上肢疼痛明顯,評估疼痛NRS評分3分,醫生用敏感雙聯抗生素、機械通氣等對癥支持治療。入科1小時,老人的上肢傷情進展迅猛,出現了壞死性筋膜炎,手外科急診行“筋膜皮瓣移植術+軟組織病損切除術+筋膜間隙切開減壓術”,不曾想局部清創效果不佳,老人的左上肢傷情繼續惡化并出現了腎衰表現,醫生當機立斷為其行左上肢截肢術,術后又進行血液透析治療。遺憾的是,經過9天時間的搶救,老人還是不幸離世。
致死率極高!
如何預防創傷弧菌感染?
青蟹在溫州當地被習慣稱為蝤蛑,它棲息于溫暖而鹽度較低的淺海,體呈橢圓形,青綠色,頭胸甲短而寬,肉質細嫩腴美,是當地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美食。
資料圖由AI生成 圖片來源:城事特搜
據悉,創傷弧菌,廣泛存在于近海海底、海底淤泥和和海產品中,分布極廣,富含蛋白質的牡蠣、毛蚶、貽貝、對蝦的污染率和污染水平較高,海魚中該菌的污染水平較低,在淡水魚蝦中較少見。感染創傷弧菌后,48小時內死亡率會達到50%以上,如果超過72小時未接受有效治療,則感染的死亡率將會趨近100%。
資料圖 圖片來源:城事特搜
一旦感染創傷弧菌,其局部癥狀有紅腫熱痛(小傷口突然變“火山口”,周圍皮膚發燙、發紫)、閃電潰爛(24小時內可能出現流膿、發黑、起水泡);全身癥狀有高燒寒戰(體溫飆到39℃+,冷得直哆嗦)、血壓跳水(頭暈眼花、冒冷汗——休克前兆)、上吐下瀉(腸胃像被“海鮮刺客”捅了刀子)。
這幾類人要特別警惕
記得及時處理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被海鮮扎傷比較常見,但真正引起嚴重感染的并不多。一般來說,年老體弱、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被感染。
特別是如慢性肝病(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等)、長期嗜酒、血色病、惡性腫瘤、糖尿病、免疫功能缺陷等患者往往容易出現較為嚴重的并發癥。
醫生提醒,萬一被海鮮扎傷,要及時處理:
如果不小心被蝦、蟹、魚刺傷,應該將血擠出,然后用清水沖洗。如果出現疼痛、瘙癢、腫脹、腹瀉或發熱等癥狀,就必須馬上到醫院就診。
此外,如果傷口被扎傷很深,最好簡單處理后,再去醫院進行治療。因為深深的傷口為細菌提供了厭氧的環境,很容易造成“破傷風桿菌”繁殖,侵襲神經系統,甚至可能致死。
不想中招
這幾點要記牢
除創傷弧菌外,海水、海鮮中還可能藏有副溶血性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鏈球菌、無乳鏈球菌等,嚴重危害身體健康。
因此,預防感染非常重要:
1. 有皮膚或口腔傷口者,特別是抗病能力相對低下的易感人群,應避免下海游泳和戲水,或做足措施以保安全。
2. 在處理海鮮的時候,建議戴好手套,避免皮膚被海洋生物或海水中的利器劃傷或扎傷。
3. 海產品應煮熟后食用。此外,在家處理、烹飪海鮮時,用來盛海鮮和制作生熟海鮮的器具要分開。
轉發!提醒!
**如有侵權請與本公眾號聯系**
來源 | 樂清市人民醫院、央視網、 浙江日報、青島日報
編輯 | 趙婉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