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南疆的老山地區,中越兩國軍隊圍繞邊境要點展開了長時間的攻防作戰。這場后來被稱為“老山輪戰”的軍事行動中,雙方精銳小分隊的交鋒引起不少關注,關于這段歷史,流傳著各種故事,其中有些情節與事實存在出入。雙方投入的精銳部隊究竟是什么來歷?真實的對抗又是怎樣展開的?我們需要依據可靠記錄來了解這段往事。
越南軍隊的特工部隊,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抗法戰爭時期。為了對抗裝備精良的法軍,越南方面挑選精干士兵組成小分隊,專門襲擊敵軍指揮機關和重要軍事設施。
1964年,越軍把這些分散的力量整合起來,建立了第305特工師。1966年,又成立專門負責兩棲作戰的第126水下特工團。到1967年,為加強統一指揮,越軍成立特工司令部,使特工部隊成為與步兵、炮兵同等的獨立兵種。
在隨后的越南戰爭中,這支部隊表現活躍。他們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頻繁襲擊美軍的指揮所和后勤基地,被對手稱為“越軍的B-52”。戰爭結束后,越軍特工部隊繼續發展,最鼎盛時擁有13個特工團和1個空降特工旅,總兵力接近兩萬人。
越軍特工部隊以團或旅為最大單位,一個團大約1600人,下轄三到四個營,每個營約400人。營下面設連,一個特工連100人左右,分為三個排。河內附近設有特工學校,每年培訓100名軍官和500名士兵。雖然早期有部分官兵到中國接受訓練,但后期主要依靠自己培養。
長期實戰讓越軍特工積累了豐富經驗,擅長偽裝和野外生存,在熱帶叢林作戰有獨到之處。不過他們的裝備相對落后,戰術體系也存在不足。
上世紀八十年代,解放軍還沒有正式的以特種部隊命名的建制單位。承擔類似任務的,主要是各部隊的偵察分隊。這個傳統由來已久。紅軍長征時期,紅一軍團就整合精銳偵察力量組成偵察隊。解放戰爭期間,著名的渡江戰役前,第三野戰軍組織先遣偵察大隊提前渡過長江偵察敵情,事跡后被改編為電影《渡江偵察記》。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偵察兵屢立戰功。第二次戰役中,志愿軍第38軍偵察支隊穿插敵后,炸毀大同江武陵橋。1953年7月的金城戰役中,第68軍203師偵察排代理副排長楊育才帶領偵察班化裝成韓軍,直搗“白虎團”團部,打垮其指揮中樞。因此,當八十年代老山輪戰打響,解放軍派出的同樣是各部隊的偵察兵。
1984年7月,越軍計劃發動大規模反擊。他們的特工隊在此期間頻繁滲透我方境內。7月4日深夜,越軍第821特工團406營7連的一個排越過邊界線。經過一天多的潛伏觀察,他們在7月5日確認目標位置,我方部署的辛柏林炮位偵測雷達陣地。
這部從英國引進的雷達數量稀少,能快速定位敵方迫擊炮
位置,對越軍炮兵威脅很大。7月6日凌晨,越軍分成四個小組行動。兩個小組襲擊附近陣地制造混亂,另兩個小組撲向雷達陣地。戰斗僅持續十分鐘,造成我方官兵10人犧牲,49人負傷,雷達受損。
而越軍在報告中錯誤稱襲擊的是“通信臺”,其實是對這種裝備的不了解。也正因此,辛柏林雷達很快就修復完成并重新投入使用。
但這次偷襲引起高層震動。據說軍委首長得知后提出:“他們的特工可以進來,我們的偵察兵為什么不能過去?”這直接推動了解放軍從全軍抽調精銳偵察兵,組建專門偵察力量來進行反擊。
1984年7月后,中央軍委命令八大軍區及空降兵部隊抽調精銳,組建五批共15支偵察大隊赴滇輪戰。這些團級的偵察大隊主要執行滲透捕俘、反特工襲擾任務。首批抵達的武漢軍區43軍偵察大隊表現突出。該大隊編成5個連767人,由偵察處長孔見帶領,負責者陰山方向約100公里防線。
1985年3月,大隊發現越軍向37洞增派特工連,決定設伏。9日凌晨,5連連長羅偉才帶領捕俘組冒雨潛入1683高地,在距越軍取水點僅3米處潛伏。從早到晚,26名越南平民在附近活動,戰士們保持隱蔽。
下午5點,7名越軍出現時,捕俘組突然出擊:張安林制服取水者,羅偉才等人擊斃其余目標。越軍追擊時被火力組消滅24人,炮兵又斃傷20余人。這次戰斗我方無人傷亡,消滅敵人50多名。
十個月作戰中,43軍偵察大隊俘敵16人、斃敵143人,自身犧牲2人。127師偵察連獲得“英雄偵察連”稱號。
偵察大隊作戰方式靈活。1985年9月8日,199師偵察連長原明帶領17人白天突襲211高地。之前觀察到越軍午間換防松懈,突擊隊利用炮火掩護滲透七天,潛伏到陣地前沿。上午9點,趁越軍吃飯時突然攻擊,十分鐘奪回兩個哨位,斃敵7人。
1984年12月5日,越軍特工利用32師96團七連的防炮規律,潛入146高地插上國旗。炮觀發現異常后,連長壟平命令實習排長王翔武帶人反擊。火箭筒手廖國全連發5彈炸毀敵藏身洞穴,15名特工被殲。抓捕傷俘時,對方假意投降欲拉手雷,王翔武及時避險。七連在三個月防御中頂住上萬發炮彈,斃敵260人。
1984年12月,陸軍第1師接防老山當天就遭遇越軍198特工團夜襲。師偵察連戰士王根權率先發現敵情,搶占制高點阻擊。步兵4連緊急支援,25分鐘擊退偷襲。
越軍在后續攻勢中投入團級兵力,采用多波次強攻。12月20日,116號陣地一度失守,副連長張文彬帶傷組織反擊,兩小時奪回陣地。這次作戰粉碎越軍6次進攻。
面對復雜地形作戰需求,解放軍開始加強相關力量建設。各軍區偵察部隊在實戰中積累經驗,逐步形成更系統的特種作戰能力。
持續五年的輪戰改變了戰場態勢。1985年后越軍特工活動明顯減少。廣州軍區某連八次粉碎滲透,累計斃敵65名;第三偵察大隊突襲844高地,一分鐘殲敵13人。被俘越軍特工承認,遭遇中國偵察兵時生還機會很小。
1984年7月12日的船頭地區防御戰成為重要轉折。越軍六個團強攻松毛嶺,我軍炮兵一天消耗3400噸炮彈。這次作戰后,越軍再未能組織大規模攻勢。邊境局勢逐漸緩和,持續多年的特工較量逐漸畫上句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