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王欣羽顧依林童曉桐李譽)7月3日,晨光初露,西南大學2025年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浙江杭州杭韻小分隊懷揣著對鄉村振興的無限憧憬,踏上了前往臨平區運河街道新宇村的征程,開啟了以“尋跡杭城鄉韻,解碼科技興農,問道共富新篇”為主題的實踐活動,深度探尋科技強農賦能鄉村振興的發展路徑。
清晨8時15分,杭韻小分隊成員乘車前往新宇村。一路上,隊員們滿懷期待,透過車窗觀察著沿途的鄉村風貌,熱烈討論著即將見到的農創園和特色養殖場。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隊伍順利抵達目的地。剛下車,一陣清甜的荷香便撲面而來,遠處千畝荷塘碧波蕩漾,粉白荷花點綴其間,與白墻黛瓦的農舍相映成趣。
據村干部介紹,眼前這如詩如畫的美景,背后凝聚著新宇村二十年的艱辛生態轉型歷程。曾經,這里是華東地區赫赫有名的黑魚養殖基地,2002年,新宇村的黑魚養殖規模龐大,養殖面積和產量在華東地區獨占鰲頭,還被確立為國家級萬畝中華鱉標準化養殖基地,輝煌一時。然而,高密度的養殖模式如同雙刃劍,在帶來經濟收益的同時,也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水體污染日益嚴重,原本清澈的河道變得污濁不堪,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為了守護綠水青山,2015年,新宇村痛定思痛,毅然決然地全面關停了養殖產業。隨后,村民們在專家的指導下,巧妙地利用魚塘淤泥培育荷花,大膽探索出一條“以荷治污、以荷興業”的生態發展之路。經過多年的努力,新宇村成功實現了從“污染重災區”到“生態示范村”的華麗轉身。
9時30分,小分隊首先來到“藕鱉套養”立體循環養殖場。“藕鱉套養”模式堪稱農業科技與生態智慧的完美融合,它將蓮藕種植與甲魚養殖進行了深度結合。在這片水域中,甲魚靈活地在藕根間穿梭游動,它們的糞便富含氮、磷、鉀等多種營養元素,成為了蓮藕生長的天然有機肥,為蓮藕提供了充足的養分。而蓮藕則充分發揮自身的生態凈化功能,通過發達的根系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質,同時進行水體凈化,為甲魚創造了一個清潔、舒適的生長環境,真正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生態循環系統。養殖場負責人滿臉自豪地向隊員們介紹道:“這種生態養殖模式下產出的甲魚,品質遠遠優于傳統養殖的甲魚。它們在自然的環境中生長,肉質緊實、營養豐富,市場反響非常好,單價達到了傳統養殖的10倍。再加上蓮藕、蓮蓬的收入,每畝地每年的利潤能達到1.2萬至1.5萬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隊員們一邊認真聆聽,一邊仔細記錄,對這種創新的養殖模式贊嘆不已。
村干部們詳細地向隊員們介紹了新宇村近年來在環境治理和特色農業發展方面的顯著成果。在環境治理上,新宇村下足了功夫,通過開展河道清淤、水質凈化等河道整治工程,讓曾經污濁的河道重新煥發生機;全面推行垃圾分類,提高村民的環保意識,改善了村莊的衛生狀況;大力實施綠化提升工程,在村莊的各個角落種植花草樹木,如今的新宇村處處綠意盎然,空氣清新宜人,成功打造出了宜居的鄉村環境。在特色農業發展方面,除了極具特色的“藕鱉套養”模式,新宇村還積極拓展產業鏈,發展了蓮蓬加工產業。村里的奶奶工坊為村里無收入的老人們提供工作機會,產出手剝蓮蓬,作為盒馬鮮生的原料供應。通過科技引領和品牌打造,新宇村不斷推動農業產業升級,走出了一條特色農業發展的新路子。
此次實踐活動,西南大學杭韻小分隊深入鄉村一線,通過實地參觀、與村干部交流等方式,近距離感受了科技興農的獨特魅力,全面了解了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成果,為解碼共富新篇積累了豐富的一手資料。隊員們紛紛表示,此次新宇村之行讓他們受益匪淺,不僅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更深刻體會到了科技在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未來,杭韻小分隊的隊員們還將繼續深入開展實踐調研,用所學知識為鄉村發展出謀劃策,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讓青春在鄉村振興的廣闊天地中綻放絢麗之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