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柏慧 付鵬媛 本報記者 宋晨曦
7月的嫩江平原,水光瀲滟。在嫩江市新建的小龍蝦養殖基地,工人弓著腰小心翼翼將鼓著氣泡的水箱從運輸車上卸下。“慢點,往左挪半步。”技術員老張高聲指揮著。隨著“嘩啦”一聲響,水箱閥門開啟,成千上萬尾青灰色小龍蝦苗如瀑布般傾瀉入塘,在澄澈水面激起歡騰的浪花。
產業興則鄉村興,特色強則百姓富。在嫩江,一股由特色種養殖產業點燃的振興之火正熊熊燃燒:江南小龍蝦跨越千里在北方黑土地“安家落戶”,為鄉村發展注入嶄新動能;黑魚躍波、鴕鳥歡鳴,特色養殖教會農民新技能,鼓起鄉親“錢袋子”;寒水池塘精耕細作,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叩開產業升級大門,讓“冷資源”釋放“熱效應”。一幅以特色產業激活鄉村內生動力、推動全面振興的生動畫卷,正在這里徐徐鋪展。
引鳳筑巢
“這不僅是蝦苗下水,更是嫩江小龍蝦產業從零起步的關鍵一步。”嫩江市水產服務中心副主任丁建國褲腳沾滿泥點,聲音卻格外洪亮。這一產業“零的突破”,源于一場跨越三千公里的精準招商。
當蘇州村夫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配連第一次踏上嫩江的土地,市領導特意帶他走訪了多個鄉鎮的水系。“看這水質,pH值和溶氧量簡直是小龍蝦生長的天堂。”技術員當場檢測的數據讓吳配連眼前一亮。更讓他動容的是,當他提出用地疑慮時,當地政府早就為他“量身定制”,協調好了流轉土地;當他擔心技術銜接,當地政府又立即召集水產專家學習小龍蝦養殖技術。
如今站在基地觀景臺上,吳配連指著波光粼粼的連片池塘感慨:“首批20萬尾成活率很高,達到預期效果,現在這40萬尾是追加投資。”他彎腰撈起一網活蹦亂跳的蝦苗,“企業計劃再投放約60萬尾蝦苗,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
丁建國介紹,他們將繼續與外省投資商合作,盡快建設小龍蝦育種基地,完善產業發展鏈條,逐步實現從蝦苗培育、成蝦養殖到市場銷售的全流程覆蓋,推動嫩江小龍蝦產業朝著標準化、產業化方向邁進。同時,依托小龍蝦產業發展鄉村旅游,打造以養殖體驗、美食品嘗、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特色旅游項目,讓小龍蝦產業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
授漁增收
嫩江市霍龍門鎮南街村生態池塘邊,村民老李正跟著技術員學習投喂技巧。“黑魚吃食猛,但要定時定量。”他小心撒下一把飼料,水面頓時翻涌起墨玉般的魚群。這些從山東引進的黑魚苗,正在經歷北方的第一個夏天。
“以前種玉米,一坰地掙八千元頂天了。”老李擦著汗笑道,“現在承包兩畝魚塘,保底收入就有三萬元。”他的賬本上密密麻麻記著:投苗、防疫、增氧飼養程序日期。
不遠處,飼料配送車揚起塵土,車身上的“水產技術服務直通車”字樣格外醒目。工作人員趙丹說,黑魚營養價值比較高,經濟效益也很好,特別是養殖周期還短,適合黑龍江四季溫差大的氣候條件。他們跟山東育苗企業簽訂回收合同,不愁銷路。因為黑魚營養價值高,在當地的銷路也能不錯。
鴕鳥養殖也是霍龍門鎮特色養殖項目之一。在新立村鴕鳥養殖基地,一只只體型健碩的鴕鳥在圍欄內悠閑踱步,不時還傳來“咚咚”的奔跑聲。鴕鳥適應性強、飼養成本低,而且全身都是寶,特別是鴕鳥蛋在市場上已經供不應求。
養殖戶李化茹戴著帆布手套,正將鴕鳥蛋搬進恒溫儲藏室。蛋殼上貼著標簽顯示:母鳥編號A07,產蛋日期6·18,重量1980克。“這批蛋剛發往哈爾濱的月子中心,兩百一個還搶著要。”她撫摸著蛋殼上的褐色斑點,“低產鳥也不會浪費,有企業會回收鳥油做化妝品,羽毛做工藝品。”
生態轉型
嫩江市聯興鄉合興村陳曦種植專業合作社養殖基地里,理事長陳曦蹲在塘邊觀察魚群在水草間穿梭。他拔起一簇水草說,“這次投放的魚苗兒品種多,共計十萬尾,你看上層武昌魚,中層草魚,底層鯉魚,各層還有‘蝦兵蟹將’清理殘餌。這池塘就是他們的‘多層公寓’。”
起初,陳曦對高密度養殖心存疑慮:“我們原以為最多養一兩萬尾。技術員一解釋才明白,不同魚種分層生活,科學配比,十萬尾完全可行。”
養殖技術員手持水質監測儀說:“黑龍江氣候和溫差大,白天25℃促進進食,夜里驟降到12℃減緩代謝,這種條件下養出的魚肉質格外緊實,不但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監測屏上跳動著實時數據:氨氮值0.02mg/L,溶解氧8.6mg/L,正是冷水魚最愛的“黃金參數”。
最讓陳曦驚喜的是魚苗剛入水,訂單便跟著來。目前,池塘里的五萬尾魚已經被預訂。此時夕陽西下,塘邊新立的太陽能滅蟲燈在暮色中次第亮起,像給水面綴上了串串明珠。“接下來的重點任務就是跟農戶們一起精心養殖,秋天就能見到利潤了。”陳曦翻開手機里存的訂單合同高興地說。
聯興鄉鄉長申冶說,聯興鄉發展寒地小龍蝦養殖是因地制宜推動產業振興的關鍵舉措。他們有優質的水資源和適宜的氣候,前期做了充分準備,從場地規劃到蝦苗的挑選都嚴格把關。這不僅是產業轉型的探索,更是村民增收的新希望。后續會做好養殖管理,拓展銷路,讓寒地小龍蝦成為聯興鄉的特色產業。
夕陽熔金,將嫩江平原的千塘萬池染成一片橘紅。蝦影在增氧機卷起的水花中騰躍,黑魚在輪葉黑藻間巡游,鴕鳥的啼鳴伴著晚風掠過玉米地。從嫩江放眼龍江大地,一幅壯闊的振興圖景正徐徐展開……在綏化的鮮食玉米加工車間,在五常的物聯網稻田,在撫遠的鱘鰉魚繁育中心,越來越多的特色產業正在復制升級。黑龍江正走出一條“冷資源”催生“熱經濟”的康莊大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