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升學宴高峰期。
飯店排得滿滿當當,朋友圈被“金榜題名”“誠邀赴宴”刷屏。人們嘴上說著“替孩子高興”,心里卻已經在盤算這個月要出多少紅包、參加幾場重復的飯局。
為什么升學宴越來越讓人厭煩?
因為它,看似是慶祝孩子的高光時刻,實際上卻早已變味,變成了一場場“人情負擔的集體演出”。
婚宴是人生節點,升學宴卻是人情收割
說實話,結婚請帖你收到一次還可能開心——老朋友結婚、同學組建家庭,或許還會碰見多年未見的熟人。
但升學宴呢?
一個學生可以三請五請,初中同學來一場,高中朋友來一場,親戚街坊再擺幾桌。你不是來祝賀,而是“被通知交份子錢”。
最可怕的不是你愿不愿意去,而是你有沒有“資格不去”。
因為一旦缺席,就會落人口舌:“你家孩子以后也升學,別指望人家來隨你。”
——這不是一頓飯,這是一個“互綁人情的預支式合同”。
升學宴的“炸裂感”,遠超婚宴
你以為吃的是喜宴,其實喝的是“情緒勒索”。
那種看似客氣、實則逼人的話術,總讓人不舒服:
“我們家孩子考上××大學,不來捧個場說不過去吧?”
這不是邀請,而是“綁架”。你不去,是不給面子;你不給面子,就成了不合群、不識時務的那一個。
相比婚宴的喜慶,升學宴多的是暗戳戳的炫耀、明晃晃的比較、和無處不在的社交壓力。
孩子的成績,成了大人的“面子戰場”
更尷尬的是,有些孩子其實并不想辦升學宴。
但家長非要請,不為別的——為了“證明”:
“我家孩子也考上了”“我們不差這一桌飯”。
你會發現,桌上菜肴再豐盛,也蓋不住這頓飯里濃濃的功利味道。
慶祝孩子考學,逐漸變成了大人攢人脈、維關系、比排場的工具。
孩子坐在一旁機械地敬酒,賓客隨份子時連名字都要問三遍。這樣的人情局,對誰都沒意義。
真正的祝賀,不該和紅包掛鉤
我們并不是反對升學宴,反對的是它變成一場形式化的人情交換。
孩子考上大學,是人生一段小小的閃光時刻,值得記錄,也值得祝福。
但祝福不該有“定價表”:
- 一句真心的“恭喜”;
- 一條問候的信息;
- 一頓不必應酬的家常便飯;
這,才是教育該有的溫度,也是成人世界對下一代最體面的尊重。
婚宴,尚且有“終身大事”的情感基礎;
升學宴,卻常常只是“階段性成就”的社交翻倍。
在這場越來越形式化的循環中,我們真正該反思的不是“該不該請”,而是:
“這頓飯,我們到底是為了誰而吃?”
愿每一次祝賀,都帶著真心;
愿每一個孩子的努力,不被大人的攀比所吞沒。
別讓升學的喜悅,變成彼此心頭的重負。
不送紅包,也可以是最體面的祝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