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2020年),沈陽中街啟動改造升級,其中一項重要舉措是將西順城街至正陽街路段(即西中街)打造成步行街,禁止機動車通行。這一變動導致5條公交線路被迫改道繞行。
改造前的西中街(拍攝于2019年)
彼時,期待滿滿。人們普遍認為,依托中街核心區如織的人流和強大的商業吸引力,這股“東風”必然能順勢吹旺西中街這片新辟的步行街,實現商圈的整體躍升。然而,五年時光流轉,現實給出了冰冷的答案:
中街主街在升級后確實人氣攀升,煥發新顏,但咫尺之遙的西中街卻仿佛被無形的屏障阻隔,不僅未能分享一絲紅利,反而陷入了比改造前更為蕭條的境地。曾經寄予厚望的步行化改造,似乎并未激活這條支脈,最終宣告“夢碎”。
商業引擎的“熄火”,是西中街困局的核心。占據街區重要位置的亞瑪達、九龍港、久光百貨,這三大原本被視作客流“定海神針”的主力商業體,自改造伊始便陷入長期空置的尷尬狀態,巨大的建筑體量成為街區難以填補的“黑洞”。失去了強有力的商業支撐,僅靠零散分布的幾家金店和婚紗攝影店苦苦支撐,業態單一且缺乏吸引力,自然難以匯聚并維系足夠的消費人流。
盡管這幾年間,西中街竭力推出了市集、網紅火車、花燈等臨街項目,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優質商戶的持續投入和特色業態的填充,再好的物理空間改造也難以轉化為實際的人氣與商氣。 五年間,西中街在熱鬧的中街主街映襯下,顯得愈發落寞與冷清。
(西中街,拍攝于2021年)
(西中街網紅火車咖啡廳,現已拆除,拍攝于2024年)
如今,面對現實困境,決策迎來了重大轉向——西中街的“純步行”時代宣告終結,即將重新擁抱車輪的回歸!
近日,一系列緊鑼密鼓的工程舉措清晰揭示了這一轉變:
道路兩側的路邊石已進行適應性改造,嶄新的道路標線(包括車道線、導向箭頭)、醒目的斑馬線、明確的禁停區域黃線均已施劃完畢,道路兩側的隔離護欄也正在陸續安裝,一切都在為恢復機動車通行做著最后的準備。
更值得關注的是,恢復通車后的西中街,其交通組織模式將發生根本性變革——被設定為“自東向西”的單行線!這一設計旨在提升道路通行效率,減少交通沖突點,但也意味著車輛流向被嚴格限制,對周邊路網的適應性提出了新要求。
然而,伴隨通車的消息,一個令不少市民,尤其是依賴公交出行群體感到失望的決定也隨之浮出水面:
原有的公交港灣設施并未回歸公交用途,而是被重新規劃設置為出租車停靠區。 這無疑宣告了此前許多市民期盼的“公交車恢復原線行駛”的愿望徹底落空。5條曾因此改道的公交線路,看來短期內并無回歸計劃。這一變化,使得恢復通車對于改善區域公共交通便捷性的意義大打折扣。
西中街恢復通車,是城市管理者基于現實反饋做出的調整,是對過往策略的修正。單行線的設計能否有效疏導交通,并為沿街尚存的商戶帶來些許活力?出租車停靠區的設置能否為街區引入新的、便捷的客流?
但更大的疑問依然懸而未決:
1、告別步行街模式,擁抱單行線通車的西中街,能否借此契機打破商業僵局? 空置的主力店能否迎來新生?現有的業態能否在車流恢復后找到新的生存之道?這條沉寂五年的商街,能否找回哪怕一絲昔日的繁榮景象?
2、一條在恢復通車的同時卻永久性“失去”了公交服務的城市道路,其公共價值究竟幾何? 它主要服務于誰?是穿行的過境車輛,還是出租車上下客的短暫停留?對于周邊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和無車一族,這條道路的“通車”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便利了他們的生活?交通效率的提升與公共交通的缺失,這桿秤該如何平衡?人生,又有幾個五年可以等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