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對于長春人來說,絕對是個大日子。
經過幾個月的期盼,長春市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煥新啟幕。
從早到晚,感覺半個長春市的人都匯聚到了這條全長1445米的老街上。
簡潔而不失熱鬧的開街儀式;
特色花車+NPC巡游,將阿那亞的創意基因帶到長春;
高蹺踏響傳統與潮流的共鳴;
城市交響樂、漢服民樂、小提琴、刀馬旦、魔術、雜技……
散落街頭十幾處的小舞臺,游客可以隨機解鎖新民大街隱藏劇情;
長春,有那味兒了!
這是很多長春市民的共同心聲。
您要問,那味兒到底是個什么味兒?
只能說,難以描述。
大約就是,長春市此前一直略略缺少的、那種國際化旅游大都市的熱鬧與人氣。
說到這里,不能不和“左鄰右里”做個比較。
同為東北三省的省會城市,提到哈爾濱,人們自然想到中央大街;提到沈陽,中街也是中外游客必打卡之處。
隨著新民大街煥新升級,重磅亮相,長春市也形成了以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為“中軸線”,串聯桂林路商圈和紅旗街商圈,“一軸兩翼”都市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
很多網友也戲稱:
新民大街作為長春的“金街”,自此也正式加入了東北三大城市的金街PK戰中。
在沈陽的中街、哈爾濱的中央大街,早已憑借各自的歷史底蘊和商業活力,成為東北地區的標志性街區的當下,新民大街以煥新升級的姿態加入這場“競爭”,將靠什么贏得持久流量?
今天,在新民大街上感受了一天,記者覺得,答案或許隱藏在新民大街的歷史、文化與創新的“三重奏”中。
先說歷史。
這無疑是新民大街的“根”與“魂”。
歷史建筑會說話,是歷史的見證者。
新民大街及其兩側的歷史建筑,不少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過去,它們深藏圍墻之內,很多老長春人,在這條街附近生活了幾十年,都沒看清過這些建筑的全貌。
如今,沿線13個院落,拆圍釋放出4.5公頃綠地、增設13個口袋公園;
老建筑紛紛“走出”圍墻,展現自己獨特的建筑之美;
長春日報社舊址改建的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成為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的主入口、游客的集散地、長春歷史文化的講述者……
在這條承載著長春獨特記憶的老街上,歷史不再簡單成為一種裝飾,而是被激活,成為街區的靈魂。
在煥新升級的過程中,以“尊重歷史、激活當代”為原則,以“修舊賦新”為錨點,將歷史與現代結合。
如今,漫步街區,一種穿越時空的奇妙體驗撲面而來。
可以說,新民大街的獨特建筑風格,只要持續探索,妥善轉化,就可以轉化為持久吸引力。
再說文化。
這正是新民大街的“溫度”與“厚度”。
在煥新升級的過程中,新民大街不僅注重商業業態的引入,更注重文化氛圍的營造。
街區引入文創書店、主題咖啡館等20多家特色店鋪;
形成“老字號+新銳品牌”的組合模式;
既有傳統非遺工坊;
也有沉浸式藝術空間……
這些都為歷史街區注入全新活力。
5日、6日,新民大街上精彩的文化活動讓人應接不暇,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的到來。
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街區的內涵,也讓新民大街成為當之無愧的“頂流”。
未來,文化依然是新民大街贏得持久流量的關鍵。
在商業競爭日益同質化的今天,文化會賦予街區獨特的個性,成為吸引消費者的重要因素。
進一步深挖文化資源,打造“有溫度”的商業生態,正是新民大街在未來發展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最后,來說說創新。
這絕對是新民大街“活力”與“未來”的所在。
擁有了歷史與文化的厚重底蘊,新民大街要贏得持久流量,無疑還需要創新的加持。
引入氫能源有軌電車;
口袋公園和街路邊隨處可見的太陽能充電椅;
“掃碼喚醒歷史”的交互體系;
智能AI系統……
創新在新民大街上無處不在。
這種智慧化的探索,讓新民大街走在了時代的前沿,也為它贏得更多年輕消費者的青睞。
吳彥祖咖啡、言幾又書店、三旬糖水等新業態落位,讓文化體驗與消費需求無縫銜接,也是新民大街的創新舉措。
下一步,要在商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保持街區的旺盛生命力,不斷創新,顯然也是新民大街的必經之路。
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新民大街,必將是一個集歷史、文化、藝術、科技于一體的綜合性空間。它將以獨特的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和消費者,成為東北地區文商旅融合發展的新標桿。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
記者 王昕
攝影 羅浩 李煦 蔣盛松
初審:熊一黎
復審:曲翱
終審:陳尤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